孩子放暑假在家,你最擔心的是什麼?是不是孩子一天到晚、軟磨硬泡地跟你要手機玩?
有次大寶問我:“為什麼別的同學都能玩手機,我就不能玩?”
一下子把我問得愣住了,一旁的娃爹說:“不能玩就是不能玩,哪有那麼多為什麼?”
大寶沒吭聲,轉身走了,抱着書看起來。但我能明顯感覺到,他的心不在焉,很不服氣。
是啊,為啥別的孩子可以玩手機,我的小孩就要限制,每天只能看半小時,而且到點就要關閉?
我也知道,當時娃爹的一句話,就只能暫時壓制一下,並不能解決實際問題,更沒辦法確保,孩子以後有機會接觸手機時,不會沉迷其中。
所以,我和大寶認真聊了聊,為啥我會限制他玩手機?
01 控制你的是“多巴胺”
我問大寶,是不是每次媽媽告訴你“到點了”,你都不想放下手機?
他點點頭說,是的,正玩得開心呢!
我問他,那你為什麼又放下了?
他說,因為這次不放下,下次你就不讓我玩了啊!
是的,孩子內心有規則,但這個規則是,下次還能不能玩?一旦父母不限制,後果可想而知。
我問孩子,你為什麼會喜歡玩手機?
他想了想跟我說,因為拿起來手機就很開心啊!如果給我手機玩,我覺得我兩天不吃飯都可以!
你看,這就是可怕的地方,也是家長們擔憂的。
手機上的短視頻、遊戲,會讓孩子的大腦不斷分泌多巴胺,讓他莫名感受到快樂,覺得拿起來手機,什麼煩惱都沒有了,還會覺得特別快樂。
而這就是“垃圾快樂”的可怕之處,不需要付出什麼就能感受到,沉迷其中就像染上了毒癮。想要戒掉,就難了!
我跟孩子分享了一個“老鼠也瘋狂”的生物實驗,他聽完沉默了。
當老鼠不斷地用爪子按下太把,微電流就會刺激到大腦的快感神經中樞,讓他感覺很開心,分泌更多的多巴胺。
最終結果是,沉迷多巴胺獎勵的老鼠,一直瘋狂地按壓開關,12小時按了7000多次,即使身旁放着食物,也顧不上吃,最終力竭身亡。
這個實驗就告訴我們,有時候沉迷多巴胺的快感,可能你也走進了誤區,想要抽離,已經不可能了。
所以,孩子,不是不讓你玩手機,而是希望你不要陷入,這種低級快樂的迷宮裡。也別讓手機消耗、傷害你!
看過一張圖,沉迷手機的大腦和正常大腦,是完全不同的。你希望自己的大腦是怎樣的呢?
沉迷手機不僅會讓大腦結構發生變化,還會導致專註力下降,神經反應和記憶力也會跟着變遲鈍。
所以,你會發現,那些沉迷手機的孩子,很難喜歡上學習,更學不進去。因為,大腦已經受到影響了,很難調整過來。
02 假期就是戒斷好時機
我問孩子,你假期有沒有什麼安排?他說,咱不是寫了假期計劃表了?按照那個執行就可以了。
我問他,那如果把你玩手機的項目去掉,改成看書呢?他想了想,沒說話。我知道,這個問題對四年級的孩子來說,還是有點難了,他不能馬上做出決定。
所以,我們沒有繼續談論這個話題,但我會從下面幾個方面嘗試,幫助孩子逐漸擺脫手機帶來的低級快樂,做好“多巴胺戒斷”。
√ 設置時間管理,之前每天30分鐘,每次都要催促上交手機,以後還是30分鐘,但到了時間我不催促,靠自覺。如果能自覺上交手機,就多一次外出玩的機會。
√ 每周安排1~2次戶外運動時間,騎行、跑步等活動,把孩子的注意力,轉移到現實社交中。
√ 設置“無電子時間”,手機、電視、平板,所有電子產品在此時間內都關閉,手機調成靜音模式,電視關閉電源。一家人一起聊聊天,說說話,或者一起玩桌游,總之擺脫對電子產品的依賴。
√ 傳遞“手機是工具”的觀念,很多時候,孩子對手機着迷,是因為大人抱着手機刷個不停,有時候還“嘿嘿嘿”笑起來沒完。導致孩子認為,手機是個“好東西”,逐漸產生好奇心。
孩子們作為網絡原居民,不可避免地會接觸電子產品、網絡,我們要做的是,讓孩子知道,手機是為我們生活、工作服務的一個工具,並沒有其他高深的地方。
比如,你需要查學習資料,可以用手機;你想要跟老家的爺爺奶奶溝通,可以用手機發視頻。
這些都是可以的,除此之外,就沒必要抱着它了。
為啥我覺得假期是戒斷好時機呢?因為孩子基本上都在你的視線範圍內,即使父母是上班族,晚上回來也是可以跟孩子聊聊的。
平時學習時間緊張,假期整個進度放緩,跟孩子設置規則也更容易監督了。
有的家長因為上班,擔心孩子在家有什麼事兒,找不到父母,所以會給他準備個手機。但回到家一看,手機都玩得滾燙,作業一個也沒寫。
這種情況,就可以用老年機替代,因為手機只是跟父母聯繫的工具。
如果孩子不願意,可以跟他聊聊,比如把這篇內容看完,然後有些話轉述給他。你會發現,娃其實能聽進去。
我在寫這篇文章的時候,倆娃就在旁邊,我給他們一字一句地念了“老鼠也瘋狂”的實驗,並進行了講解。倆娃瞬間沒了聲音,大寶表現出一副不可思議的樣子。
我想,這個假期,通過上面的幾個嘗試,孩子們一定會有個很大的改變。
枕邊育兒寄語:
說到底,我們給孩子戒斷的,不僅是對手機的依賴,還有學會克制自己的慾望。孩子,你現在還小,以後可能會面臨更多的誘惑,這個坎兒,我希望你自己能把握好,找到平衡點,最終能擁有更多自由,而不是成為手機的奴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