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敬璉:不要去指定行業以政策傾斜,而是培育創新環境

南都訊 記者楊文君 發自北京 11月13日,第十六屆財新峰會在京開幕。會上,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高級研究員、財新傳媒公信力委員會主席吳敬璉在視頻致辭中稱,體制轉變是增長方式轉變的基礎,是根本的推動力量。他還表示,政府“討巧”的辦法不是去指定行業、去給某種技術以政策傾斜,而是培育能夠讓創新企業脫穎而出的環境。

吳敬璉:不要去指定行業以政策傾斜,而是培育創新環境 -

吳敬璉視頻致辭。

吳敬璉指出,增長方式轉變和體制轉變,在全國範圍內是不平衡的。不同的地區、不同的行業、不同的行政機關管轄下,差別相當之大。現實中出現了一種特殊形式的二元經濟狀態,即有的地方有的行業基本由市場價格機制來確定稀缺資源配置,但是,有的地方有的行業仍處在舊有的資源配置方式影響之下,只不過形式上有所改變。

吳敬璉解釋道,用學術語言來說,就是許多地方和許多行業都存在兩種經濟體制,一部分是科爾奈說的1b模式,仍然是行政機關主導資源配置,只不過方法與過去的直接命令不同,用了許多政策手段,用了一些調節槓桿;而有些地方改革就進行得比較好,基本上採取了 2b模式,即由宏觀經濟管理的市場經濟模式。不同的經濟模式下,社會經濟的發展出現了很大的差異。

“要實現二十屆四中全會所定的一些任務,就要讓這種落後於發展的傾向於政府干預、傾向於1b模式的地方能夠趕上去。我們可以看到,那些執行了2b模式,市場在資源配置中起主導作用的地方,30年來已經取得了很多成就。”吳敬璉說。

吳敬璉稱,理論界也好、政界也好,有一種意見認為,領導部門更有全局觀念,更能夠預見未來,於是,在推動高質量發展、發展新質生產力上,就總想由領導機關來指定發展哪些行業,運用什麼樣的技術路線。但吳敬璉認為,這種想法是脫離實際和不可能實現的。因為沒有任何一個機構,能夠預見哪一種技術、哪一種行業最終能夠站得住。

吳敬璉舉例說,最近有不少異軍突起的企業,比如說深度搜索、小鵬人形機器人,可以去考察、去研究這些企業是怎麼發展起來的。這些企業往往名不見經傳,也不是這個行業的頭部企業,絕大部分沒有某個機構給予傾斜政策,但是,靠着他們的拼搏精神,靠着他們的創新努力,在某種機緣之下,跟市場的需要配合得很緊密,從而發展起來。

吳敬璉表示,中共十八屆三中全會決議所說的推進改革有兩條措施,一條是要讓市場在稀缺資源的配置中起決定性作用,另外一條就是更好發揮政府作用。吳敬璉表示,其中就有一個需要研究的問題——怎樣才是“更好”?從現在看到的一些能夠脫穎而出的企業實際情況看,政府“討巧”的辦法不是去指定行業、去給某種技術以政策傾斜,而是培育能夠讓創新企業脫穎而出的環境。千千萬萬的企業在這種環境中,總會有一部分能夠迅速成長。也許多數創業企業不能成長為參天大樹,但是,我們有上千萬的企業,培育一個好的營商環境,最終哪怕有百分之一、千分之一能夠脫穎而出,中國經濟就立於不敗之地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