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心裡,親人的“排序”是這樣的,不管你是媽媽還是奶奶

▼點下方播放按鈕收聽十點主播雲灣朗讀音頻

“你家孩子跟誰最親?”

這個問題,相信很多媽媽、奶奶、姥姥都曾被問到過。

它很容易,讓我們心頭泛起一絲“危機感”,或忍不住“暗暗較勁”。

有人覺得,孩子天然和媽媽最親;

有人覺得,肯定是誰帶他最多,就跟誰親;

還有人說,小時候誰陪他睡,他才會跟誰親;

更有人認為,誰給他“好處”,他就跟誰親,誰“管他”越多,只會招他嫌。

可孩子心裡,真有一張清晰地“排名表”嗎?

他們內心對重要他人的“排序標準”,到底是怎樣的呢?

和成人很不一樣——

孩子心中的那個第一順位,並不由“媽媽”或“奶奶”某個頭銜決定;

他們有一套獨有的排序邏輯。

今天,我們就從兒童心理學角度,來一探孩子心中,這個有關重要他人的隱秘“算法”。

網友小敏是位職場媽媽,因為工作忙,每天早出晚歸。

她兒子昊昊,從小是奶奶一手帶大,奶奶對孫子掏心掏肺,衣食住行照顧得無微不至。

但每天下班回家,昊昊總會第一時間撲到媽媽懷裡。

嘰嘰喳喳跟她分享一天的趣事;到了晚上,也非要媽媽陪著睡。

奶奶見了,心裡難免不是滋味。

有時會失落地抱怨:

真是養不熟的小白眼狼。 奶奶帶一天,媽媽一回來就不要奶奶了。

有時甚至懷疑,是不是媳婦在孩子麵前說了自己什麼。

私下半開玩笑地教孩子:

你媽只曉得上班,想都不想管你。 奶奶這麼為你,你要跟奶奶最親。

我們常誤以為,誰帶孩子時間長,孩子就理所應當和誰親近。

當我們為孩子付出全部,孩子卻沒把我們排在“第一位”時,心裡就難免委屈。

但你發現沒有?

孩子對“陪伴”的感知,並不僅在於相處時長,而在於你是否“真正在場”。

他記住的,從來不是你為他煮過多少頓飯、洗過多少次衣;

而是你們一起做飯時,麵粉沾上鼻尖,彼此相視大笑的瞬間;

是你在公園裡看他奔跑,泥土沾到身上,你幫他輕輕拂去的愛意。

很多照顧者,終日忙於孩子的飲食起居,精神緊繃、疲累,語言也總充斥著“不該”“不許”;反倒沒有太多精力、耐心,好好靜下來“陪”孩子。

相反,哪怕是時間有限的上班族父母,只要全身心投入了——一起讀繪本、認真聊天、盡情遊戲——反而能和孩子建立極為親密的關係。

所以,對於父母:

我們不必因為工作忙碌,沒時間陪孩子,而內疚、焦慮,或乾脆放棄。

抓住每天哪怕15分鐘時間,高質量陪伴,就已遠勝於“心不在焉”地和孩子呆在一起一整天。

對於奶奶、姥姥等長輩:

您的付出至關重要,是對後輩最深沉的愛,也是整個家庭發展的基石。

但有時候,可以適當放鬆“照料”,將精力更多轉向“陪伴”;

這樣一開始,可能需要投入更多精力,但越到後面,收穫越大,也越輕鬆。

孫輩會更親近和尊重您,子女也會對您更加感激。

閨蜜兒子12歲,和舅舅特別親,對爸爸卻有些疏離。

丈夫和婆婆對此很有意見。

覺得是舅舅總給孩子買玩具、帶他打遊戲,愛“討好”孩子。

但閨蜜心裡明白,孩子喜歡舅舅,是有原因的:

“就像我小時候,也最喜歡總給我買新衣服的小姨。

我愛的不是衣服,而是只有她會誇我’好看’,讓我感受到’愛美是一件被允許的事’。

像我媽,就只會罵我’一天只知道臭美’。 ”

她弟弟也是如此。

除了愛給孩子帶玩具、買零食,更重要的是,他會陪兒子做那些平時家人都不願陪的事:

去河溝摸魚、去山上“探險”,認真傾聽他那些天馬行空的想法,陪他一起去實現。

他們之間,更像是一對“哥們儿”。

大家回想一下,很多孩子,包括我們小時候,是不是也都最喜歡家裡比較年輕的那個“長輩”?

我們喜歡的,真的是他們買了很多很多好東西嗎?

物質滿足,確實可以帶來短暫的快樂;但情感共鳴,才是短時間,建立深刻情感聯結的真正原因。

我們喜歡的,是他們身上那種“你懂我”“只有你最願意陪我”的親近感。

當孩子好奇時,你能興奮地說:“這想法太棒了,我們一起試試!”

當孩子難過時,你能蹲下來,輕輕說:“是啊,這真讓人難過。”

這樣的情感共鳴,比給孩子買十個玩具、十件新衣服,更能讓他感到被愛。

親戚家有個男性長輩,對孫子那叫百依百順。

冰淇淋當飯吃?沒問題!

熬夜看動畫片?也不是什麼大事!

不想寫作業?那是老師佈置得不合理!

孩子一開始,確實很喜歡這樣的“寵溺”,整天纏著外公,說“最愛外公”。

但時間一長,問題就開始顯現——

孩子變得任性、易怒,經常在學校大發脾氣;

對家人也很不尊重,常用命令口氣,稍不順心,還要動手“打人”。

之前的“最愛外公”,也變成了“臭外公”“你走開”。

後來沒辦法,孩子媽媽只好把他接走管教——

晚上十點熄燈睡覺,冰淇淋只在周末吃,作業寫完了再看電視……

當孩子撒潑時,她也不妥協,只靜靜地陪著,等孩子平靜下來,再好好談。

當孩子做得好時,她也不吝嗇鼓勵,經常給孩子提供情感支持。

令人欣慰的是,孩子後來不僅習慣變好了,情緒穩定了,對媽媽也很信賴、親近。

現在外公再想縱容他,他反而會認真地說:“媽媽說了,這是垃圾食品。”

我們常誤以為,順著孩子,就能贏得他的心;而管束,只會讓我們變成“惡人”。

但事實上,孩子對親人的依戀,不只來自“你對我好”,更來自“你給我力量”“你讓我感到安全”。

無原則的溺愛,看似滿足,實則空洞、無力。它無法給孩子適應世界的韌性與底氣。

當孩子在外面得不到同等待遇,或者你無法再滿足他要求時,他就會把“氣”撒回你身上來:

你為什麼讓我陷入這樣的境地/成了這樣的人。

規則不是束縛,而是保護;界限不是冷漠,而是更有遠見的愛。

孩子遲早會長大、明事理。

他最終會親近的,不是那個總說“好”、從不拒絕的人;

而是那個能在他迷茫時給予方向、失控時給予掌控感的人。

早期的兒童發展理論認為,孩子只能與一個人(通常是母親)建立最深的情感聯結。

於是我們總忍不住去“爭寵”,怕孩子心裡裝了別人,就裝不下自己。

但心理學研究早已推翻了這一觀點——

孩子完全有能力與多個重要他人,建立不同的、有價值的依戀關係。

我們真正要做的,不是爭奪所謂的“第一名”,而是成為孩子心中那個“獨特的存在”。

1、找到你的“情感定位”

我小時候和外公很親。

他去世快二十年了,我仍常想念他。不是因為他陪我最多,而是他最懂我的“愛吃”——

每次去,他都會張羅我最愛吃的糖醋排骨、水涼麵、椒麻雞、牛肉香腸……

那些熟悉的“味道”,那些“一起吃”的記憶,就是我心中最深的、不可替代的愛。

你也可以成為孩子心中“最有體力陪他玩的人”“最有耐心聽他講廢話的人”“最能在他犯錯時接納他的人”……

找到屬於你的定位,你便在孩子心里扎了根。

2、建立“合作式養育”

我們常因教育理念不同而“互相拆台”。

但育兒不是競爭,也沒有標準答案。孩子的成長,需要的是一個整個系統:

奶奶不必模仿媽媽,媽媽也不必取代奶奶。

真正的“合作式養育”,是允許每個人用自己擅長的方式去愛孩子。

這樣,孩子反而能接觸到更豐富、更真實的世界。

3、用“長期主義”看待孩子心意

孩子的心意總在不斷變化:

今天,他可能因奶奶做了一道好菜而“最愛奶奶”;

明天,又會因媽媽誇讚了一句而“最愛媽媽”;

後天,還可能因玩伴陪他瘋玩而“最愛隔壁哥哥”。

這恰恰說明,孩子的情感世界是健康的、豐盈的。

真愛孩子,我們不必總問:“你更喜歡媽媽,還是奶奶?”

而可以說:“你看,大家都好愛你,只是方式不一樣。”

記住,第一名,只會有一個人,這樣的愛,再多也會“很少”。

孩子成長需要的,不是唯一愛他的誰;

而是一個由多位愛他的人,組成的“和諧的團隊”。

愛,不是獨占,而是分享;不是控制,而是成全。

放下對“排序”的執念,無論孩子此刻把誰放在嘴邊,你給予他的愛、你為他付出的日夜,都已深深烙印在他的生命裡。

孩子的內心世界很大,大到足以同時深愛多人。

他的愛,不是一場比賽,而是一場盛典;

不管你是媽媽、奶奶、姥姥,還是其他重要他人,只要我們鄭重參與,在這場盛典上,都可以留下光彩。

作者| 豬媽媽,自由撰稿人,學習型媽媽,中國青少年研究會高級家庭教育指導師,另有網名,寶藏豬媽媽。

主播| 雲灣,暖心寶哥,每晚用聲音伴你入眠。

圖片| 視覺中國,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2026十點讀書·聽書×夜燈日曆

2026年,十點讀書×人民日報出版社,從上萬本好書中精選出365本好書,承包你一整年的閱讀清單。

諾獎作品、經典名著、影視原著…各類型全覆蓋;

雨果、莎士比亞、加繆、老舍、蕭紅…一次讀過癮。

掃碼即聽,省去一切挑書、選書麻煩。

而且每本日曆都可以綁定3個手機號,全家都能聽。

自帶的小夜燈,輕輕一觸、即可照明,照亮每一位認真生活的普通人。

現在下單,直接“拍1發9”不要錯過~

「 2026十點讀書·聽書×夜燈日曆」▼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