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梗去世的人飆升!醫生含淚苦勸:無論多大年紀,天冷堅守7原則

聲明: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醫學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末已標註文獻來源,為了方便大家閱讀理解,部分故事情節存在虛構成分,意在科普健康知識,如有身體不適請線下就醫。

每到冬季,心內科的急診室裡就格外忙碌。

“又是一個心梗!”這是值夜醫生們最怕聽到的一句話。短短幾分鐘,一條生命可能就此終結。而這個“冷血殺手”,往往來得悄無聲息,卻殺傷力十足。

數據顯示,近年來冬季猝死人數持續上升,其中約60%以上都與急性心肌梗死有關。醫生提醒:無論你是30歲還是70歲,尤其在寒冷天氣,一定要守住這7條命門。

一、心梗高發,冬天真的是“奪命季”

心梗,又叫急性心肌梗死,常因冠狀動脈突然堵塞,導致心肌細胞缺血壞死。最常見的根源是動脈粥樣硬化,但誘發它的“導火索”,冬天是頭號嫌疑人。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發布的《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指出:冬季心梗發生率比夏季高出近20%,老年人風險更是翻倍。

為什麼?冷空氣會導致血管收縮、血壓升高,心臟負擔加重。再加上運動減少、情緒波動、飲食油膩等冬季常見習慣,心梗風險就像堆滿柴火的屋子,一點就著。

二、心梗來臨前,身體偷偷給出這些信號

很多人以為心梗都是“突然倒下”,其實身體早就給過警告。

· 胸悶、胸痛:尤其是壓榨感、燒灼感,持續超過10分鐘,需高度警惕。 · 左肩、左臂、下頜疼痛:疼痛可能“轉移”,但本質是心臟在求救。 · 出汗、心慌、乏力:無明顯誘因的全身不適,是早期信號。 · 胃痛、噁心:特別是老年人和女性,症狀可能“偽裝”,極易被誤判。

牢記:不是所有心梗都“胸口疼”,模糊症狀更危險。

三、醫生含淚苦勸:無論多大年紀,冬天一定要守住這7條命門

1. 保暖不將就,尤其是早晚出門時

寒冷是心血管的“死敵”。早晚溫差大,出門前記得戴帽子、圍巾、穿厚鞋。尤其是脖子、手腳、腹部,保暖到位,血管才不會跟你“鬧情緒”。

重點提醒:別起床就衝出門,給身體適應時間。

2. 控制血壓,別讓血管“爆管”

冬天血壓容易飆升,高血壓是心梗的最大“合謀者”。家裡有血壓計的,每天早晚測一次,記錄波動數據。

如已有高血壓病史,請嚴格遵醫囑服藥,不可擅自停藥或減量。

3. 清淡飲食,戒掉“冬日暴食症”

火鍋、烤串、臘肉……冬天的餐桌誘惑太多,但高油、高鹽、高脂飲食會加劇動脈粥樣硬化。

醫生建議:日常飲食應以“低鹽低脂高纖維”為主,少吃動物內臟、甜食和油炸食品。

4. 適度運動,別一動不動也別猛然爆發

天氣冷並非不運動的藉口。久坐不動會讓血液更黏稠,易形成血栓,但寒冷中劇烈運動又會刺激血管。

建議選擇安全方式:室內快走、八段錦、拉伸運動都是上佳選擇。

運動前熱身10分鐘,運動後別立刻吹冷風。

5. 情緒穩定,別讓“火氣”燒到心臟

憤怒、焦慮、激動、悲傷,都是心梗的“誘因”。冬天日照減少,人容易情緒低落或煩躁,心理防線容易崩。

建議:保持規律作息、多與人溝通、曬曬太陽。必要時可尋求專業心理支持。

6. 規律作息,別熬夜,也別貪睡

熬夜是心血管的“催命符”。晚上11點前入睡,保證7小時高質量睡眠,能有效減輕心臟負擔。

同時,早晨起床動作要慢,避免“起床氣”引發血壓驟變。

7. 按時體檢,別等心梗才想起醫院

心梗從來不是突然發生的,它背後往往隱藏多年問題。

40歲以上人群,建議每年做一次心血管體檢:包括心電圖、血脂、心臟彩超等基礎項目。

如有家族病史、高血壓、糖尿病等高危因素,更要定期復查,早發現早干預。

四、一個小動作,關鍵時刻能救命

心梗發作時,“黃金120分鐘”是搶救關鍵

若出現疑似症狀,應立刻撥打120,不要等待、不自行開車、不吃止痛藥混淆症狀。

醫生特別提醒:可含服1片硝酸甘油(如有備藥)並平躺休息,等待急救人員。

切忌活動、走動,以免加快心肌壞死進程。

五、心梗不是“老年病”,年輕人也在中招

很多人以為心梗是老年人的專屬病,但近年來30歲以下猝死病例激增,多與心梗有關

誘因包括:熬夜、抽煙、酗酒、壓力過大、不運動等。年輕人身體雖好,但血管不會“講情面”。

心梗不看年紀,只看你有沒有守住健康底線。

六、醫生不想說的實話:多數心梗,其實本可以避免

每一位急診醫生都見過“來不及搶救”的遺憾。他們最想告訴你一句話:

“不是心梗突然,而是你忽視了太久。”

冬天來了,守住這7條“生命線”,也許你就能躲過那場突如其來的劫難。

參考資料: 1. 國家心血管病中心. 中國心血管健康與疾病報告2022. 人民衛生出版社. 2. 中華醫學會心血管病學分會. 中國急性心肌梗死診治指南(2020版). 3. 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疾病預防控制局. 公眾預防心血管疾病健康提示(2023).

感謝每一位關注我們的你!有你在,我們會更好!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