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建男子全身查出20多處腫瘤!醫生惋惜:他年年體檢,卻漏了這項幾十元的檢查……

82歲的王大爺(化名)

因血尿、尿頻尿急

前往福州大學附屬省立醫院就診

他的一張影像圖讓醫生惋惜不已:

“片子裡的黑色部位全是轉移灶有20多處,

最大的轉移灶已達9公分。 ”

檢查發現他的前列腺特異性抗原(PSA)指標飆至50多(正常應低於4),確診前列腺癌時,癌細胞已侵犯膀胱、直腸,轉移至盆腔淋巴結、骨盆、肋骨、脊柱等多個部位

回溯老人此前幾年的體檢記錄,

偏偏都沒有PSA檢查。

“若當時及時篩查,

或許能早期發現,

不至於拖到全身轉移。

接診的泌尿外科副主任醫師魏永寶直言。

三分之二患者確診即晚期

這樣的遺憾並非個例。魏永寶的門診中,三分之二的前列腺癌患者確診時已至中晚期,失去手術機會;僅三分之一的患者能幸運接受手術根治治療。

前列腺癌早期症狀極具“迷惑性”:尿頻、尿急、夜尿增多等表現,與前列腺增生、前列腺炎、泌尿系結石等症狀高度相似,難以區分;部分患者因脊柱轉移引發骨折甚至癱瘓,或淋巴結腫大導致下肢水腫,才察覺異常。

更危險的是,有患者PSA指標高達5000多,卻毫無不適,直到因為其他疾病做檢查才發現癌症。

醫護人員都可能不懂這個指標

“連不少不是從事泌尿外科工作的醫護人員都不清楚PSA的重要性,普通百姓更難重視。” 魏永寶透露,團隊曾在福州三家省級三甲醫院做過調查,發現40%-60%的其他科室醫護人員不了解PSA檢查及其意義。

這個僅需幾十元的關鍵檢查,因“前列腺特異性抗原”的名字溫和難記,遠不如“癌胚抗原、甲胎蛋白”等詞彙有警示感,因此很多老人的體檢項目裡,往往將PSA“除名”。

這也造成中外確診年齡的明顯差距:中國前列腺癌患者平均確診年齡74歲,美國則為68歲,核心原因除了人種差異,就是PSA篩查做得不夠。

手術量對比更直觀,魏永寶舉了個例子:浙江某縣級醫院年前列腺癌手術約200例,相當於福州幾家三甲醫院一年開展的前列腺癌手術量,浙江幾所頭部醫院年手術量達2000-3000例,差距根源正是浙江廣泛開展PSA篩查。

這些人必須重點查

魏永寶明確篩查建議:

50歲以上男性,均建議查一次PSA,根據PSA檢測值,再定是否需要進一步檢查或僅僅定期復查即可。

前列腺癌發病與多重因素相關

●種族:黑人發病率最高,黃種人相對較低;

●飲食上:油炸食品、紅肉、醃製食品攝入過多,蔬菜水果偏少,會增加風險;吸煙、飲酒、嚼檳榔,或長期接觸製鞋、煉油、紡織行業的苯環類化學物質,可能誘發癌變

基因是關鍵因素,前列腺癌70%與基因、年齡相關。 50歲以上,隨著年紀越大,患前列腺癌的風險越高。

  • 若家族中有結腸癌、胃癌、胰腺癌、前列腺癌,或女性家屬有乳腺癌、婦科腫瘤病史,即便看似無關,也可能因共有基因突變提升風險。

  • 若家族存在BRCA1或BRCA2基因突變,男性40歲起就需查PSA,女性則要重點篩查乳腺和婦科。

“別讓’溫和’的指標,耽誤了生命健康。”魏永寶呼籲,醫院、社區需加強科普,男性更要主動重視,把PSA篩查納入體檢清單。

福建衛生報全媒體記者:林穎

編輯:小楓

審核:黃美輝、陳靜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