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折的“爛尾車”,既關乎消費者權益,也關乎公共安全。
近期,有不少年輕人“抄底”倒閉車企的“爛尾車”。圖/IC photo
新京報社論
“爛尾車”竟然成了一些年輕人爭相撿漏兒的“香餑餑”。
據紅星新聞報道,近期有不少年輕人選擇購買倒閉車企的“爛尾車”,哪吒、極越和高合等早已宣布破產的新能源汽車,都在他們的“抄底”名單里。
一輛“特價處理”的五越07,“原價22.99萬,現價14.8萬”;哪吒L310閃充pro版本,此前官方指導價14.99萬元,車企倒閉後,落地只要7.77萬元。這樣的折扣確實會讓一些年輕人心動。但價格“真香”的背後,往往是消費體驗的“變味兒”。
購入“爛尾車”的消費者很容易遭遇售後停擺、維修無門、車機斷聯等諸多問題,大多數年輕消費者對此心知肚明。有些年輕消費者追求的是極度實用,他們要的只是“硬件夠硬”,能遮風擋雨就行;一些“爛尾車”被改造成基礎代步車;有些年輕消費者成了“玩家”,自己動手改造“爛尾車”。這不禁讓人想起20世紀90年代熱衷“攢機”的年輕人。
不同的消費者眼中有不同的“性價比”,部分年輕人熱衷撿漏兒“爛尾車”,也是基於自己的消費能力和消費需求,無可厚非。但是,盲目“抄底”,可能導致本來就不寬裕的年輕消費者被“套牢”,最終“香餑餑”變成了“燙手山芋”。
一些車企倒閉後,不僅“終身質保”難以兌現,甚至連基礎質保都不能保證。而新能源汽車集成化、智能化程度高,一旦“爛尾車”出現故障,消費者不僅靠個人解決不了,很難找到理想的維修途徑,即便是技術流的“玩家”,也不宜盲目自信。
更為重要的是,“爛尾車”在使用中存在很大的安全隱患。車企倒閉就是市場的優勝劣汰的結果,很多“爛尾車”或許本來就存在“先天不足、後天難補”的缺陷,如果一些車輛突然斷網無法解鎖,或者在行駛中當街“趴窩”,難免令人手忙腳亂。
撿漏兒“爛尾車”在短時間內看似撿到了便宜,而從長遠看幾乎沒有保值率可言。需要看到的是,買入價很低,但使用起來成本很高,維修或者配件價格通常要高於市場主流品牌。“爛尾車”到手之後,消費者還面臨入保難、入保貴等問題。
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激烈,品牌數量已從2018年的400多家銳減至目前的40家左右。據界面新聞報道,有行業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數量可能將從137個銳減至19個,這意味着還有上百家車企會退出市場。”
可以預見,“爛尾車”現象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但是如何解決“爛尾車”的售後、質保問題,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方案。《汽車銷售管理辦法》規定,供應商應當及時向社會公布停產或者停止銷售的車型,並保證其後至少10年的配件供應以及相應的售後服務。
但是,汽車產業和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老“辦法”已經很難解決新問題。
面對一些年輕人熱衷撿漏兒“爛尾車”的現象,僅僅提醒消費者理性冷靜是遠遠不夠的,有關部門還應該從源頭保障消費者權益。車企倒閉之後,“汽車三包”承諾落空,“爛尾車”還能不能繼續銷售,這個問題應該得到全面地審視。
如果只考慮去庫存,很有可能把代價轉嫁給消費者,把風險轉嫁給公眾。對於那些已經撿漏兒“爛尾車”的消費者,有關部門應着力打破壁壘,培育健康的第三方售後市場,避免“爛尾車”成為無人問無人管的“孤兒車”。
對年輕人來說,打折的新能源汽車也是“消費大件”,它關乎消費者權益,也關乎公共安全。面對年輕人撿漏兒“爛尾車”的現象,不能作壁上觀,得有切實舉措來“保駕護航”。
編輯 / 徐秋穎
校對 / 吳興發
發表者:
新京報評論,歡迎讀者朋友投稿。投稿郵箱:xjbpl2009@他們的。com評論選題須是機構媒體當天報道的新聞。來稿將擇優發表,有稿酬。投稿請在郵件主題欄寫明文章標題,並在文末按照我們的發稿規範,附上作者署名、身份職業、身份證號碼、電話號碼以及銀行賬戶(包括戶名、開戶行支行名稱)等信息,如用筆名,則需要備註真實姓名,以便發表後支付稿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