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點擊圖片觀看視頻)
武漢,是一座流淌着青春與奮鬥的江城。洪少君沒有想到,一次尋常的拜訪,會將他與這座城市的記憶緊緊相連。
2010年,洪少君從中南民族大學畢業後選擇留在武漢。十餘年影視行業的創業,讓他熟悉了這座城市的每一條街道,卻也對它深藏的過往充滿好奇。不久前,他尋訪了革命老戰士丁工。
洪少君架好攝像機,鏡頭那端,95歲的丁工坐在簡樸的客廳里,陽光透過窗戶灑在他胸前的紀念章上。
“我1930年出生在山西榆次一個貧寒農家……”老人的敘述平靜而清晰,將洪少君帶回了那個風雲激蕩的年代。17歲那年,他響應黨的號召,投身革命,成為晉冀魯豫野戰軍的一名戰士。從富士山轉戰至淮海戰場,從渡江戰役至朝鮮上甘嶺——這些只在教科書上讀過的歷史,此刻在老人平靜的講述中變得真切而沉重。
“子彈就從這裡穿過。”丁工指了指左胸上方,“再偏一點,就光榮了。”他說得輕鬆,洪少君卻聽得心驚。眼前的老人不是歷史書中遙遠的形象,而是這座城市裡真實生活着的英雄。
“輕重機槍像刮大風一樣掃來……”回憶淮海戰役,丁工語氣平靜。子彈從他身邊呼嘯而過,戰友接連倒下,他跳進彈坑,僥倖生還。戰場上,生死只在一瞬,他卻說:“生與死,我頭腦里沒有這個準備。執行任務,是軍人的天職。”
1952年,上甘嶺戰役打響。作為前指參謀,他每日穿越被炮火封鎖的“死亡山樑”,傳遞命令,維繫通訊。一次穿越封鎖線時,子彈擊中他的左肩胛與心臟之間,險象環生。坑道內缺食少葯,空氣污濁,他眼睜睜看着戰友離去,卻始終未退一步。
“不上英雄榜,便塗烈士碑!”出征朝鮮前,軍長秦基偉的誓言,他記了一輩子。戰火淬鍊出他如鋼的意志,也鑄就了他對和平最深的渴望。
1956年,丁工被保送至北京解放軍測繪學院學習,併入選國慶閱兵儀仗隊。大雨滂沱中,他邁着堅定的步伐走過天安門,接受毛主席檢閱。那一刻,他從戰場走向殿堂,從戰士成為學生,身份在變,赤誠未改。
如今,丁工靜坐家中,眼神溫和,言語從容。他對青年人說:“珍惜和平,多為國家分擔責任,遇到困難時,努力戰勝它。”
離開時,武漢已是萬家燈火。洪少君走在長江邊,第一次如此真切地感受到,這座他選擇紮根的城市,不僅有着蓬勃的朝氣,更有着深沉的歷史迴響。丁工和他的戰友們用青春守護的誓言,如今正由新一代青年接續傳承。
《理響中國丨薪火永續 青春作答》
出品單位:中國青年網
總策劃:張坤 董時
總監製:金銳
監製:王海
統籌:王岑予
策劃:劉洪俠 潘佳秀子
記者:曹偉
拍攝/製作:洪少君
來源: 中國青年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