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總理訪華達成多領域合作,向普京及俄高官通報,獲普京正面評價

克里姆林宮的一場高層會議近日引發國際社會矚目。俄羅斯總統普京主持聯邦安全會議時,臉上罕見地露出輕鬆神色——剛剛結束訪華的俄總理米舒斯京帶回了一份沉甸甸的“成績單”。這場會議與其說是例行通報,不如說是一次戰略定調的宣示:在美西方制裁層層加碼的“風高浪急”環境中,中俄關係正以超出外界預期的韌性穩步深化。

俄總理訪華達成多領域合作,向普京及俄高官通報,獲普京正面評價 -

米舒斯京的訪華行程看似短暫,卻精準踩在國際地緣博弈的敏感節點上。中美高層會晤剛落幕,美國對俄石油公司的制裁再度升級,歐洲緊隨其後加碼經濟圍堵。這種背景下,俄總理直奔中國談合作,背後是莫斯科對東方夥伴的迫切期待。果然,中方用“篤定前行”四個字給俄方吃了定心丸——既未迎合美國對俄施壓的要求,也未迴避深化雙邊協作的承諾。這種微妙平衡,恰恰體現中國外交“合作但不過界”的智慧。

經濟合作是此訪最實在的成果。俄經濟發展部公布的數據顯示,今年前8個月,俄羅斯對華冶金產品出口猛增42%,化工產品增長24%,食品類增長11%。更值得關注的是,非資源類商品正成為貿易新引擎。俄方明確表示,未來貿易增量將主要來自機械、化肥、農產品等領域,這意味着俄羅斯試圖擺脫“能源附庸”標籤,向多元化經濟夥伴轉型。而中俄本幣結算比例已飆升至99.1%,幾乎徹底拋棄美元歐元體系。俄羅斯財長西盧阿諾夫直言,這一轉變不僅規避了“不友好基礎設施”,更重塑了俄金融戰略——人民幣在俄外匯儲備中佔比躍居第二,俄羅斯已成為全球最大人民幣儲備國之一。

能源合作則展現出更長期的戰略綁定。聯合公報中,雙方承諾深化石油、天然氣、核電等傳統領域合作,田灣和徐大堡核電站項目繼續推進,同時拓展可再生能源、氫能等新興賽道。值得注意的是,俄方特彆強調“北極航道”開發潛力,中方則罕見表態支持在北極理事會框架內與俄合作。北極作為未來戰略要道,中俄的靠近無疑將觸動美西方神經。

俄總理訪華達成多領域合作,向普京及俄高官通報,獲普京正面評價 -

邊境貿易的創新案例更顯中俄合作的務實性。同江口岸首次開通“陸海聯運大通道”,11噸俄羅斯麻哈魚通過海船捕撈、陸運加跨境輪渡的多式聯運直抵中國市場。這條新通道不僅降低貿易成本,更激活了邊民互市貿易潛力。地方層面的“微創新”正在為大戰略提供支撐——黑瞎子島聯合開發、滿洲里鐵路升級等項目持續推進,中俄邊境正在成為互利共贏的試驗田。

科技與航天領域的合作則暴露雙方更長遠的野心。國際月球科研站、北斗與格洛納斯導航系統兼容、人工智慧聯合研發等議題被寫入公報,這些高敏感技術領域的協作,意味着中俄正從“貿易夥伴”升級為“創新共同體”。尤其在美國對華技術封鎖加劇的背景下,俄羅斯在航天、核能等領域的積累與中國市場結合,可能催生新的技術生態。

普京用“非常及時、內容充實、十分有益”評價此次訪華,每個詞都暗含深意。“及時”指向中美博弈的窗口期,“充實”對應15份覆蓋各領域的合作文件,“有益”則點明關係韌性對俄戰略安全的價值。當美國試圖通過施壓中國間接制約俄羅斯時,中俄用更緊密的協作反向證明:大國關係不是簡單的“拉幫結派”,而是利益與原則的精準匹配。

當然,中俄關係並非無懈可擊。中方在烏克蘭問題上仍堅持“勸和促談”,不願為俄承擔地緣包袱;俄方對華貿易逆差擴大、非能源出口競爭力不足等結構性問題依然存在。但這次會晤最明確的信號是:雙方已學會在分歧中尋找最大公約數。正如聯合公報強調的“不結盟、不對抗、不針對第三方”,這種務實姿態反而讓關係更可持續。

俄總理訪華達成多領域合作,向普京及俄高官通報,獲普京正面評價 -

回看普京在安全會議上要求紹伊古、梅德韋傑夫等一眾高官聽取通報的場景,更像是一場對西方制裁的“軟反擊”。當美歐以為制裁能孤立俄羅斯時,中俄正用本幣結算、北極開發、月球基地等具體項目,悄悄改寫全球權力劇本。風高浪急之下,篤定前行的不止是兩國關係,更是多極化世界不可逆的潮流。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