賽力斯公司11月5號在香港上市,結果第一天股價就跌了,雖然最後勉強保本,第二天又跌破發行價。這公司前身是造貨車和摩托的重慶企業,2021年和華為合作推出問界品牌後才翻身,最近三年營收漲了四倍,今年還賺了53億。但資本市場卻很謹慎,明明有20萬人搶購新股,上市後反而不買賬。
主要問題出在賽力斯太依賴華為。他們造車的關鍵技術像自動駕駛芯片、智能算法全靠華為提供,自己研發團隊到現在還在做功能測試這些基礎活。而且每年要花幾百億從華為買零部件,光廣告費就從2022年的四十億漲到去年的181億。公司高管承認技術主要靠華為支持,但對外宣稱要學習華為的管理模式。
銷量方面更讓人擔心。今年前三季度賣了比去年少7.8%,但賺的錢反而多了三成。問界M5這種車型每月才賣三千多輛,M7去年能賣過萬,現在降到六千輛左右。相比之下,整個新能源車市場前三季度銷量漲了34%,賽力斯卻在下滑。售價三十萬以上的高端車市場也快飽和,他們押注的增程式技術可能被純電車取代。
公司已經開始找新出路。計劃把問界改名去歐洲賣,還在印尼建廠生產燃油車和商用車。另外花50億搞機器人研發,和北航合作做智能機器人項目。研發人員猛增到八千多人,占員工四成,光今年上半年就投了29億研發費用。
賽力斯還學華為的管理方法,把公司分成產品和成本”鐵三角”,用系統實時監控項目進度。以前虧損百億的公司,現在要花IPO七成募資繼續搞研發。不過接下來要面對歐洲碳關稅、東南亞充電設施不足這些問題,還有華為和其他車企合作帶來的競爭壓力。
現在賽力斯一邊要應對對華為的依賴,一邊要在海外市場和新技術上找機會,這路能不能走通,還得看他們的努力和市場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