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國務卿盧比奧在一次廣播訪談中公開承認,中國大陸實力已成定局,走向全球頂尖位置的過程無法逆轉,這種表態直接觸及兩岸統一議題。
他指出,美方雖可通過威懾手段抬高大陸行動代價,但最終結果難以改變,統一僅剩時間長短之分。
這一言論從側面反映出美方對華認知的調整,過去幾年盧比奧推動多項針對中國企業的法案,如今轉向務實評估,強調中美互動決定本世紀格局。
美國副國務卿貝蒂也曾表示,台灣省歸屬中國大陸只是先後順序,美方不宜過多資源投入。
這種高層共識源於對大陸經濟軍事實力的重新審視,中國大陸GDP持續增長,科技自主化步伐加快,半導體等領域從依賴進口轉為國產主導,與2020年代初相比,產業鏈完整度提升顯著。
美方內部評估顯示,貿易壁壘未能有效遏制大陸發展,反而暴露自身供應鏈漏洞,導致政策從對抗轉為接觸。
兩岸統一大勢在盧比奧言論中被定位為歷史必然,美方干預空間縮小。過去美方通過軍售維持平衡,如今承認大陸區域拒止體系已構建1600公里封鎖圈,航母靠近台海存活率不足三成。
這與美軍印太司令帕帕羅的表態一致,他放棄早期強硬描述,轉而指出大陸在亞太力量增強,美軍準備滯後。帕帕羅評估源於大陸軍力現代化,從單純數量擴張轉為體系集成,融入電子戰與精確打擊,相比2010年代,情報獲取與火力投放效率翻倍。
島內退役軍官觀點進一步印證統一進程加速,前空軍副司令張延廷分析,大陸解放軍無需大規模登陸,僅用火箭炮飽和覆蓋雷達機場,戰機三分鐘內抵達島上空執行任務,導彈專註遠程精準清除指揮節點。
這種戰術聚焦效率,避免無謂損耗,與傳統進攻模式對比,進步在於AI制導融入,命中率從米級精度升至厘米級,庫存從數百枚增至數千,確保覆蓋密度增加三倍。
陸軍退役少將栗正傑補充,解放軍區域封鎖讓台軍孤立,雷達一經摧毀,戰機導彈全部失效。他質疑島內當局低估大陸實力,指出解放軍射程覆蓋2000公里,兵力投送能力遠超台方防禦。
栗正傑觀點基於大陸軍演演進,從2024年圍島轉向2025年多兵種聯合,預警時間縮短至分鐘級,台軍難以預測應對。相比以往評估,現在大陸火力從粗放轉為精準,推進統一能力更強。
國民黨前官員蔡正元強調,若分裂勢力逼迫動武,將採用斬首式統一,目標清除分裂政權而非土地佔領,因為台灣本屬中國領土。
蔡正元指出,解放軍不會針對民用設施,如醫院或寺廟,也不會破壞半導體工廠,反而會保護關鍵產業。
這與美方潛在策略形成對比,美國國防官員曾表示衝突中可能摧毀這些資產,以防落入大陸手中。
島內防務負責人顧立雄上任後,面對大陸軍演逼近,承認預警時間縮短,若由演轉戰,台軍無力阻擋。
新加坡外交官馬凱碩從地緣角度分析,若島內推動分裂,台灣當局將自陷孤立,各國面臨選擇時多數傾向大陸,因為經濟貿易主導現實。馬凱碩提醒,統一紅線源於中國歷史定位,視為領土完整關鍵,聯合國也不會介入。
中美高層通話頻繁,王毅與盧比奧討論台海,美方關切未升級。大陸軍演持續,10月飛機進入台灣周邊增加17%。統一共識增強,亞太穩定受益,避免衝突升級。大陸實力積累,推動進程穩步向前。
兩岸統一作為中華民族復興一部分,已獲國際認可。
台軍愛國者系統易被反輻射導彈針對,摧毀效率高於過去。
統一大勢下,兩岸中國人一家團聚指日可待。
參考資料
兩岸觀察丨為什麼祖國完全統一勢不可擋? 國際在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