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後2天,全世界都在等待這場判決,特朗普突然打起“退堂鼓”?

美國最近有個大事兒,全世界都盯著呢——特朗普政府的關稅案要在最高法院開庭了,時間就定在11月5日,現在離開庭就剩最後兩天。之前聯邦巡迴上訴法院已經判過了,說特朗普沒權利憑著《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就對別的國家收關稅,特朗普政府不服氣,就把案子上訴到了最高法院。這事兒連BBC都說是里程碑式的判決,全球的目光都聚焦在這,就等著看結果到底怎麼樣。可誰也沒想到,就在開庭前的節骨眼上,特朗普突然變卦了,說之前高調宣布的要親自去最高法院旁聽的計劃,他不去了。

他給出的理由聽著挺冠冕堂皇,說什麼“不想轉移人們對裁決的關注,這關乎國家而非個人”。這話聽著是不是有點不對勁?特朗普什麼時候這麼“顧全大局”了?他平時最喜歡的就是站在風口浪,怎麼可能突然怕轉移關注?說白了,這理由純屬糊弄人,根本站不住腳。而且他還在社交媒體上發聲明,把這案子吹得天花亂墜,說這是“美國歷史上最重要的案件之一”,贏了美國就成最富裕最安全的國家,輸了就淪落到幾乎第三世界國家的地位。這話說得也太極端了,不愧是特朗普,張口就來的誇張風格一點沒變,無非就是想把這案子的重要性拉滿,給自己造勢罷了。

其實這案子真不是鬧著玩的,要是特朗普政府敗訴了,麻煩可就大了——他們得把之前通過關稅收的幾十億美元退回去。現在美國政府本身就面臨財政壓力,要是真退這麼一大筆錢,那簡直是雪上加霜,特朗普肯定不想面對這種局面。畢竟他一直把關稅當成搖錢樹,靠著向其他國家收稅充實自己的腰包,還想靠著這招拿捏別的國家,現在讓他把吃到嘴裡的肉吐出來,他能甘心才怪。

說起來,特朗普一開始高調說要去旁聽,這本身就挺不正常的。他這人向來喜歡用高調的姿態給自己造勢,要么在社交媒體上抨擊法官的裁決,要么在推政策的時候喊著“總統權威”,從來都不避諱用自己的個人影響力給目標鋪路。關稅這東西對他來說,根本不只是什麼經濟政策工具,說白了就是他“敲詐”全世界的核心籌碼,靠著收關稅斂財,還想彰顯自己的領導力,這算盤打得全世界都聽得見。可現在,他突然放棄了親自旁聽這種能最大程度施壓的方式,這跟他平時的行事風格完全反過來了,要說他沒點別的心思,誰信啊?

那他為啥突然打退堂鼓呢?我覺得首先得說說美國政壇那片反對聲。上個月中旬他剛放出要去旁聽的話,美國政壇直接炸了鍋,兩黨這次倒是罕見地達成了共識,都反對他去。民主黨參議員布盧門撒爾直接戳穿他,說這就是“恐嚇法院的拙劣把戲”,一點情面都沒留;連共和黨自己人都不站他這邊,參議員約翰·肯尼迪直言這是“不明智的舉動”,還擔心特朗普出現在旁聽席上,會被人解讀成“向大法官施加政治影響”,到時候不僅沒起到施壓的作用,反而弄巧成拙,得不償失。特朗普心里肯定清楚,要是頂著兩黨的反對執意去了,到時候“干預司法”的帽子一扣,他可就麻煩了,輿論壓力能把他壓得喘不過氣,本來想施壓,結果反倒讓自己陷入被動,這買賣太不划算,所以這可能是他放棄的一個重要原因。

除此之外,我覺得更可能的是,特朗普對判決結果已經有了樂觀的預判,心裡早就有底了。大家可以看看最高法院的大法官構成,9個大法官裡有6個是保守派,其中3個還是特朗普在任的時候提名的。這意味著什麼?意味著這些大法官大概率會站在他這邊,判決結果對他有利的可能性很大。特朗普是什麼人?他從來都不輕易認慫,要是沒把握贏,他怎麼可能這麼乾脆地放棄之前高調宣布的計劃?他要是沒底,說不定還會鬧得更兇,怎麼會突然收斂鋒芒?所以最大的可能就是,他知道自己大概率能贏,沒必要再冒著爭議去旁聽施壓,不如現在裝一波“顧全大局”,為之後的“勝利”鋪墊更完美的輿論氛圍,到時候還能落個“以國家為重”的好名聲,這算盤打得可真夠精的。

不過話說回來,不管特朗普心裡打的什麼算盤,不管他是真的怕爭議,還是胸有成竹,最終結果怎麼樣,還得看11月5日最高法院的判決。這案子不僅關係到美國的關稅政策,還關係到幾十億美元的去向,更關係到特朗普之後的政治操作,甚至會影響到美國和其他國家的關係,看點確實不少。現在離開庭就剩兩天了,全世界都在等著看這場判決的最終結果,特朗普到底能不能如願勝訴?他之前的退堂鼓是不是真的因為勝券在握?這背後還有沒有沒說透的隱情?咱們就拭目以待,看看這齣大戲最後到底怎麼收場。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