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地時間11月5日,美國最高法院將就特朗普政府實施的所謂“對等關稅”政策舉行聽證會。
11月2日,美國總統特朗普在社交媒體平台上表示:“在我看來,這將是美國最高法院史上最重要、最具影響力的裁決之一”。他進一步警告稱,如果最高法院迫使他放棄相關關稅政策,“我們的國家可能會淪為’第三世界’水平”。
不過,特朗普在表態中改變了此前計劃親自出席聽證會的立場,轉而表示:“我不會在5日親自前往最高法院,因為我不想分散公眾對這一裁決重要性的關注。”
當前,特朗普政府依據《國際緊急經濟權力法》(IEEPA)對主要貿易夥伴徵收廣泛進口商品關稅,即所謂“對等關稅”。根據美國海關與邊境保護局發布的數據,截至9月23日,美國企業為應對IEEPA關稅已支付近900億美元,這一數額佔2025財年美國關稅總收入的一半以上。
儘管最高法院對判決時間的安排並無固定期限,但由於本案屬於加速審理範疇,外界預期法院可能會在較短時間內作出決定。不過,目前市場對於該案的裁決前景並非普遍樂觀。
全球投資諮詢公司BCA研究首席地緣政治策略師格特肯(Matt Gertken)對第一財經記者表示,這是最高法院當前審理中最重要的案件之一。他表示:“最高法院或許會在邊際上收緊總統的自由裁量空間,但我不認為他們會全面否定總統宣布緊急狀態、據此採取行動或以關稅作為貿易政策工具的整體權力。”
![]()
美國總統徵收關稅的權力邊界討論
今年以來,特朗普援引IEEPA陸續簽署了一系列行政命令,徵收不同類別的關稅。其中,第一類為“販運關稅”(trafficking tariffs),也稱芬太尼關稅;第二類即為所謂“對等關稅”。
IEEPA第1701條規定,如果總統宣布存在“對美國國家安全、外交政策或經濟構成的異常且重大威脅”,且該威脅部分或全部來源於美國境外,總統可據此採取措施應對。第1702條進一步明確,在國家緊急狀態下,總統可“規範(regulate)……任何外國或其國民擁有利益的財產的進口或出口”。基於此,特朗普主張巨額貿易逆差構成了對美國“國家安全與經濟的異常且重大威脅”。
然而,這一政策引發了企業與多個州政府的強烈反彈。教育玩具製造商“教育資源”(Learning Resources)和Hand2mind在華盛頓聯邦地方法院提起訴訟;紐約酒商VOS Selections等企業則聯合12個州,共同在國際貿易法院(CIT)起訴,指控特朗普政府的做法“違反憲法授權原則,構成生存威脅”。
原告方稱,與其他明確提及關稅的法律不同,IEEPA根本未涉及“關稅”或“稅收”概念,且此前從未有總統依據該法徵收關稅。他們進一步補充,美政府亦未能舉出任何其他法律實例,表明國會曾以“規範”或“規范進口”等措辭授予行政部門徵稅權力。由VOS Selections牽頭的小企業團體則在訴狀中強調:“數百部法律授予了’規範’權力,但從未被理解為授予’徵稅’權力……若’規範’即等同於’徵稅’,這將顛覆所有現行法律的既定理解。”
面對質疑,白宮與美國司法部則堅持認為,IEEPA的條文清楚授權總統“規范進口”,而關稅歷來就是規范進口的傳統工具。美國總檢察長索爾(D. John Sauer)在提交的文件中寫道:“IEEPA明確授權總統採取包括徵收關稅在內的調控措施,以應對來自境外的非常威脅。”美司法部還援引美國《國家緊急狀態法》中的約束條款,稱國會已具備足夠的監督與製衡機制。
今年5月,美國國際貿易法院(CIT)和聯邦巡迴上訴法院相繼作出判決,認定相關關稅非法。例如,CIT認為,IEEPA授予的“規范進口”權並不等同於無限徵稅權。美國《貿易法》中對總統應對貿易逆差的反應範圍已有明確限制,這表明國會並不打算讓總統援引IEEPA的更廣泛緊急權力來處理貿易問題。
格特肯對案件在最高法院的走向分析稱:“這確實是一個高度分裂的議題,沒有人能確定最高法院最終會怎麼判。畢竟,特朗普是在明確主張征收關稅的前提下贏得選舉的,他隨後也落實了這一政策,並與各國談判,對方接受了關稅安排。如果此時美國最高法院介入並推翻這些國際談判成果,等於剝奪總統已經行使的權力,這將是一次極其罕見的司法干預。”
他進一步表示:“我認為更可能的情形是,最高法院會像以往一樣作出一種’有限裁決’:總體上維持總統權力,但同時要求總統在宣布國際緊急狀態時限定範圍和期限,並建立明確定義和結束標準。”
如果關稅政策被判無效會怎樣
若IEEPA關稅最終被判無效,美國政府可能需要退還已徵收的關稅。今年10月,特朗普表示,如果最高法院判他敗訴,“我們將不得不退還這些錢”,補償企業此前支付的數十億美元。特朗普政府在向最高法院提交的請願書中也主張,若被要求退還IEEPA徵收的關稅,將對美國經濟造成不利影響。
牛津經濟研究院美國資深經濟學家亞洛斯(Bernard Yaros)此前表示,假設撤銷IEEPA相關關稅,美國的實際關稅率將降低10個百分點至6%。但這一改變仍不足以消除貿易戰帶來的所有損失,到年底時,美國實際國內生產總值(GDP)水平仍比選舉前的預測情景低0.7%。
德國ifo經濟研究所主席福斯特(Clemens Fuest)稱,特朗普關稅政策對美國經濟也會產生傷害,並進一步加劇國家預算赤字。福斯特說:“通過關稅平衡美國國家預算的策略是建立在沙土之上的。經濟增長的負面影響和更高的消費價格將超過預期的稅收收入。美國的關稅策略不會帶來預期的財政成功。”
值得注意的是,無論最終美國最高法院的裁決結果如何,特朗普政府基於1962年《貿易擴展法》第232條款徵收的汽車、家具和鋼鋁等行業關稅不受影響。此外,美國政府可以引用的美國國內法還包括122條款、301條款以及338條款等。不過,與IEEPA相比,其他涉及徵稅的法律工具需經過美國商務部調查與更複雜程序,難以實現特朗普慣用的“即時關稅令”。
格特肯称:“美国总统确实可以援引其他法律依据,比如301或232条款,但这些条款都有时限性与程序要求,例如必须在90天内向国会报告,或遵循特定流程。因此,如果法院认定总统滥用了国际紧急权力,那就会显著限制他的自由裁量空间。”
同時,他補充說,如果最高法院作出限制關稅的裁決,這也將動搖《大而美法案》的基礎,該法案嚴重依賴關稅收入而非更可持續的稅收來源。此外,這樣的裁決也將削弱美國在國際談判中的籌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