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觀察者網 熊超然】中美先後在吉隆坡和釜山舉行經貿磋商和元首會晤,稀土成為所聚焦的議題。會後,中國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就中美吉隆坡經貿磋商聯合安排答記者問,白宮也發布了一份“成果說明文件”。
據香港《南華早報》11月4日報道,在白宮於當地時間11月1日發布文件後,歐盟研判認為,美方宣布的中方暫停稀土以及其他關鍵礦產出口管制的說法,並不包括歐盟的產業。
在當地時間11月3日舉行的新聞發布會上,歐盟委員會確認,儘管歐方認為中方暫停今年10月份擴大4月份稀土出口限制的措施涵蓋“全球”,但目前仍在與中方就相關過往細節進行談判。
“我們理解,中國的暫停措施適用於全球……我們將繼續與中國溝通,以了解具體細節,但這只是我們的理解。”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奧洛夫·吉爾(olof gill)表示。當被問及中方今年4月份的出口管制措施是否仍然有效時,吉爾的回答是:“的確如此。”
 	  
稀土供應對汽車及其零部件生產至關重要 資料圖
《南華早報》報道稱,當地時間10月31日,中國商務部的談判代表團與由歐盟首席貿易執法官丹尼斯·雷東內(denis redonnet)率領的歐盟對口代表團,就出口管制問題舉行了會談,但相關出口管制未能成功暫停。
歐盟委員會發言人吉爾則表示:“雙方一直在進行溝通,包括政治層面的溝通,我們希望達成的目標非常明確。我們希望中國能夠穩定可靠地向歐盟供應稀土礦物和其他關鍵原材料。”
而同樣是在10月31日,歐盟委員會負責技術主權等事務的執行副主席漢娜·維爾庫寧(henna virkkunen)會見了總部位於荷蘭的芯片製造商安世半導體(nexperia)的董事。安世半導體是一家中資企業,目前正處於荷蘭和中國之間地緣政治博弈的焦點。
近期,荷蘭政府援引一項自1952年以來從未啟用的法律,以所謂的“國家安全”為由突然下令,強行要求安世半導體自9月30日起,一年內不得進行任何涉及資產、知識產權、業務及人員的調整。
荷蘭政府強制接管中企控股的安世半導體,這一錯誤行為險些顛覆全球汽車供應鏈。美國和荷蘭在芯片行業出口管制領域素來合作密切,且從時間點和法律文件來看,此次行動的背後很可能有美國的影子。
果然,在11月1日,白宮發布了一份情況說明書,其中稱,“安世半導體即將恢復芯片出貨”。
據報道,在與安世半導體的董事會會晤後,維爾庫寧在一份聲明中並未提及任何此類進展。她在社交媒體x平台上發文稱,自己“重申了我們致力於與中國就安世半導體問題達成外交突破的決心”。
據商務部網站11月1日消息,商務部新聞發言人回應相關提問時指出,此前,中方已就安世半導體相關問題回應了有關記者的提問。我想強調的是,荷蘭政府對企業內部事務的不當干預,導致了目前全球產供鏈的混亂。中國作為負責任的大國,充分考慮國內國際產供鏈安全穩定,歡迎遇到實際困難的企業及時與商務部或地方商務主管部門聯繫。我們將綜合考慮企業實際情況,對符合條件的出口予以豁免。
《南華早報》在11月1日的另一篇報道文章中指出,在中美元首會晤之際,中歐也在布魯塞爾舉行閉門會談,聚焦稀土等議題。儘管歐盟一直在積極尋求外交突破,但中歐布魯塞爾會晤似乎並未緩解歐洲企業面臨的實質危機。如今隨着中美經貿磋商取得新進展,布魯塞爾的會談似乎無足輕重,這凸顯出中美兩國仍是決定全球貿易走向的主導力量,歐洲夾在兩大經濟體貿易博弈中愈發被動尷尬。
此前,在10月30日的外交部例行記者會上,路透社記者曾提問稱,美方表示,中方同意暫停實施稀土出口管制措施。發言人能否介紹具體情況?中方僅暫停實施10月份出台的管制措施,還是連同4月份出台的管制措施一併暫停?
對此,外交部發言人郭嘉昆表示,中方已經發布了中美元首會晤的消息稿,你可以查閱。兩國經貿團隊就重要經貿問題深入交換意見,形成了解決問題的共識。雙方團隊要儘快細化和敲定後續工作,將共識維護好、落實好。
據商務部網站消息,10月31日至11月1日,商務部安全與管制局江前良局長與歐委會貿易總司雷東內副總司長在布魯塞爾舉行“升級版”中歐出口管制對話磋商。雙方就出口管制領域彼此關切進行深入、富有建設性的溝通。雙方同意繼續保持溝通交流,促進中歐產業鏈供應鏈穩定與暢通。
本文系觀察者網獨家稿件,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