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日兩國剛剛通過高層會晤釋放緩和信號後,日本首相高一早苗卻突然反手挑釁,親自推翻了雙方達成的共識。
 ![]()
不到一天的時間,她就在社交媒體上高調展示與台灣地區代表的會面,把兩國關係再次推入緊張狀態,這不是一時衝動,而是一次精心算計的政治操作。
高市早苗明知道會引發中方強烈反應,卻依然選擇冒險,背後顯然有更深的政治目的,要真正看懂高市早苗的舉動,首先得明白一個核心問題:她嘴上說的是“日本利益”,但她做的每一步,其實都是在為自己的政治前途鋪路。
 ![]()
這位在日本政壇出了名的保守右翼女政客,從頭到尾都在按照一套意識形態驅動的劇本行事,她的強硬,不是出於理性判斷,而是一種“政治表演式”姿態。
翻開她的履歷,就能看得很清楚,她對中國的敵意幾乎是刻進骨子裡的,她是典型的歷史修正主義者,不僅公開質疑南京大屠殺的真實性,還曾為侵華戰爭辯護,多次參拜供奉甲級戰犯的靖國神社。
 ![]()
早在2022年,她就拋出過“台灣有事就是日本有事”的驚人言論,今年4月,更以自民黨高官身份竄訪台灣,炒作所謂“非紅供應鏈”,意思是要建立排除中國的產業鏈,這種言行放在日本外交史上,幾乎是赤裸裸的挑釁。
與她相比,安倍晉三雖然同樣出身右翼陣營,卻懂得權衡政治與現實,知道什麼時候該硬,什麼時候該退。
 ![]()
高市早苗則完全不同,她像是被意識形態綁架的人,對複雜的國際格局缺乏冷靜判斷,她的政治操作更像是一場持續不斷的“自我營銷”。
比如,在韓國慶州舉行的APEC會議上,她趁機與台灣地區的與會人員會面,還第一時間發到社交媒體上炫耀。
 ![]()
這並不是一次外交活動,而是一場刻意安排的“政治秀”,目的就是向國內保守派交差,讓支持者看到她在“對華強硬”。
她在黨內也需要這種高調的曝光率,以便鞏固自己的政治地位,換句話說,她把台灣問題當成一張選票籌碼,用來刷存在感、試探中國底線,而賭注卻是整個日本的外交信譽。
 ![]()
這樣的操作,不僅顯得輕率,更暴露出她把國家利益讓位於個人野心的政治本質。
高市早苗政府最危險的地方,不在於她喊了多少強硬口號,而在於她的行為和言辭之間存在嚴重脫節,一種近乎分裂的外交姿態。
 ![]()
日本政府在正式場合總是強調“希望改善中日關係”,但轉身就用行動去挑釁中國的底線,10月31日下午的那場會晤,就是一個典型例子。
那天,高市邀請中方高層見面,雙方談得看似不錯。日方表示中國是日本“重要鄰國”,願意維持高層交流、推動戰略互惠關係,還重申了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的立場。
 ![]()
中方也給予了積極回應,希望日方樹立正確的對華認知,恪守中日四個政治文件,聽起來似乎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走。
但僅僅過了幾個小時,當晚到第二天,高市就在社交平台上發布了與台灣地區與會人員的合照,還公然使用了不當稱呼。
 ![]()
這種“轉臉變卦”的行為,讓此前的外交善意瞬間化為泡影,中方外交部在11月1日立刻作出強烈回應,指責她嚴重違反一個中國原則,缺乏最起碼的政治誠信,並向日方提出嚴正交涉。
這種行為不是一時衝動,而是她長期策略的一部分,她上任後,迅速推動修改“安保三文件”,為自衛隊“正名”,甚至提出將其升格為“國防軍”,還想讓日本在國際上重新獲得“軍事大國”的地位。
 ![]()
在對外戰略上,她積極配合美國的“印太戰略”,鼓吹建立“日美韓菲”安全合作網絡,明顯將日本推向遏制中國的前線。
這種做法,讓日本外相茂木敏充在10月29日致電王毅時所說的“日方無意與中國脫鉤”的表態,顯得格外諷刺。
 ![]()
對外一套說辭,對內另一番操作,這種自相矛盾的外交體系,其實是她刻意營造的政治煙幕,用以模糊外界對日本真實戰略意圖的判斷。
高市早苗的問題在於,她的政治路線與日本的經濟現實,存在根本性衝突,她走的是徹底的鷹派路線,鼓吹與中國“脫鉤斷鍊”,把北京視作“系統性威脅”,極力吹捧所謂“民主國家經濟聯盟”,妄圖構建排除中國的“非紅供應鏈”。
 ![]()
但問題是,日本的經濟根本離不開中國,數據擺在那:中國連續18年是日本最大的貿易夥伴,連續15年是其最大出口市場。
2024年,雙邊貿易額達到3500億美元,超過三萬家日本企業在中國投資運營,這些冷冰冰的數字背後,是日本製造業的供應鏈,是無數企業的生計。
 ![]()
高市若真推動“經濟脫鉤”,首先被拖垮的不是中國,而是日本自己的經濟命脈。如今的“政冷經熱”本就脆弱,是靠經濟依存關係勉強維繫的平衡。
一旦政治對立擴散到經濟領域,這種平衡極可能崩塌,到時候日本企業的損失將難以估量。高市顯然並不在意,她更關心的是如何在國內贏得右翼選民的喝彩。
 ![]()
中方對此的態度則異常冷靜。北京在高市上任後,沒有按慣例發出賀電,這已經是非常明確的信號。即使面對挑釁,中方仍堅持以外交交涉為主,沒有立刻升級制裁。
背後的考量很清楚,北京並不認為高市的政治生命會太長,不值得為她浪費戰略資源,但冷靜並非軟弱,中國已經多次重申,台灣問題是中日關係的政治基礎,任何試探都是在觸碰紅線。
 ![]()
中方接下來的策略是“觀其行而非聽其言”,將持續觀察高市政府的後續舉動,可以說,高市早苗正在把一場個人的政治賭博,變成日本的國家風險。
她賭的不只是中日關係的穩定,更是在賭日本未來的方向。如果她繼續以意識形態凌駕現實,那麼日本可能會在錯誤的道路上越走越遠,直到發現,自己賭上的,是整個國家的命運。
 ![]()
中日關係能不能穩定,關鍵在於日本是否願意說到做到、尊重歷史和現實,如果高市早苗繼續強硬挑釁,把對華關係當成個人政治工具,只會讓矛盾越積越深。
中國的態度已經很明確,合作的大門一直開著,但前提是相互尊重,一旦她繼續破壞雙方信任,最終受損的,不只是她的政治前途,還有日本的國家利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