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衛報》最近爆了個猛料,說亞馬遜和谷歌拿下了以色列政府“雨雲”雲計算的大單,但合同里藏着貓膩。這兩家科技巨頭答應了以色列的要求,得設一個“小報告”機制,專門上報他們把數據交給了哪些外國政府。
玩法可以做成窺探電影一樣的事情,叫做“眨眼機制”。只要州政府要求亞馬遜或谷歌提供數據,其他公司就可以向以色列財政部提供資金。錢錢錢的數量就是標誌,能夠透露出朱一國的數據,哪怕是在國國之下,也是發育不良的。
報道是跟別的媒體一塊兒挖出來的,裡面說,這套暗號系統就是用打錢的數額對應那個國家的國際電話區號。
比方說,要是谷歌或亞馬遜把信息給了美國當局(美國區號是1),他們就必須給以色列轉1000謝克爾。要是數據給了意大利(區號39),就得轉3900謝克爾。碰上愛爾蘭(區號353),就轉3530謝克爾。萬一碰上硬茬,法律上不讓他們明說到底是哪個國家,那也行,24小時內給以色列交10萬塊“封口費”。
《衛報》拿到一份法律意見,說這套玩法純粹是在鑽空子,把美國和歐洲的現行法律當擺設。按美歐的規矩,法院判了要交數據,你私下再告訴第三方(比如以色列),是明令禁止的。
調查還挖出來,谷歌和亞馬遜為了拿下單子,還答應了以色列一堆霸王條款。最狠的是,就算以色列亂來,違反了使用規定,這兩家公司也不能暫停服務,不能不讓以色列用他們的技術。
之前微軟就栽過跟頭。《衛報》早先報道過,微軟取消了跟以色列國防軍8200情報部隊的雲和AI合同,就是因為合同條款被違反了。
但這次“雨雲”項目完全不一樣。合同里有“主權”特性,是專為國家客戶定製的。數據明明白白存在以色列本地的服務器上(除了AI那塊兒還主要在國外),萬一有啥糾紛,有專門的仲裁系統。而且,要是科技公司想單方面撂挑子,得賠一大筆錢。
打仗期間,谷歌和亞馬遜都堅定地站以色列。公司里有員工敢公開站出來反對以色列、反對公司接以色列的單子,立馬就被開掉了,理由是違反了僱傭合同里“不準摻和有爭議政治問題”的規定。
這事兒對以色列也不是沒風險。他們缺一個“主權雲”,沒法在本地服務器網絡上跑關鍵的AI程序,也搞不了本地語言模型。這就容易被外人動手腳,或者碰上像微軟那樣說翻臉就翻臉的。以色列國防軍也遠沒做到全靠“雨雲”,很大程度上還得依賴微軟的服務器,可微軟簽的條款沒谷歌和亞馬遜那麼“賣身”,從8200部隊那事兒就能看出來,外面一有壓力,微軟立馬就慫了。
以色列財政部出來回應了:“這純屬瞎扯。以色列只跟守法的公司簽合同。說政府的供應商違法,是胡說八道,不負責任。‘雨雲’項目簽了一百多家頂尖公司,包括亞馬遜和谷歌,他們都受嚴格的合同管着,保證以色列的要害利益。合同是保密的,我們不認文章里的說法。很明顯是有人在背後喂料,帶節奏黑以色列,根本不是事實。發這種假消息是誤導公眾,砸自己招牌。”
亞馬遜雲(AWS)的發言人也出來打太極:“我們尊重客戶隱私,不經同意不討論客戶關係。對於合法的、有約束力的(交數據)命令,我們有很嚴的全球流程來處理。我們會仔細審查每個要求,評估保密義務。我們絕沒有搞什麼流程去繞開保密規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