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烏戰爭爆發前,北約內部對烏克蘭的戰略定位本來就存在分歧,一部分成員國認為,必須馬上接納烏克蘭,一部分成員國則認為要謹慎。最主要的是,美國是積極推動烏克蘭加入北約的國家。
當然,俄羅斯必然不會同意,也導致這場戰爭打了三年半依然沒有結果。到底誰輸誰贏?用林肯的“菜單論”來說,誰坐在餐桌上?誰又淪為了菜單呢?

澤連斯基
淪為“菜單”的三方
第一便是歐盟,這個看似強大的區域聯盟,在俄烏衝突中活成了“冤大頭”的典型。
當下的俄烏衝突,與1853-1856年的克里米亞戰爭有著驚人的相似性,兩場戰爭的核心都是地緣競爭的白熱化,而俄羅斯始終面臨著孤立無援的局面。
19世紀的歐洲,英、法、普、奧、俄五大國構成大國協調體系,可克里米亞戰爭爆發後,除沙俄外的四大列強集體站在對立面,讓俄羅斯陷入多線作戰的困境。如今的俄烏衝突更是有過之而無不及,俄羅斯面對的不僅是整個歐洲,更是以美國為首的西方陣營的全面圍堵。
可笑的是,歐盟在這場衝突中全程扮演著被美國“收割”卻仍幫著數錢的角色。 2024年,歐盟為俄烏衝突投入的資金已近3000億歐元,這些錢本可用於提升歐洲生活水平、完善巴爾乾地區基礎設施、解決移民問題,卻最終流向了戰爭的無底洞。
普京2023年12月在“年度總結”節目中的點評堪稱一針見血:“許多歐洲人士表面上像戴高樂將軍一樣標榜獨立自主,實際上表現得卻像貝當元帥一樣軟弱投降。”
(戴高樂將軍在法國淪陷時仍堅持抵抗,喊出“失掉一場戰鬥不等於失掉戰爭”的誓言,而如今的部分歐洲政客,卻在美俄博弈中放棄戰略自主,讓歐盟淪為美國遏制俄羅斯的工具,最終自食苦果。 )

第二個淪為“菜單”的是印度。
自印巴衝突失利後,印度在國際舞台上的底氣愈發不足,尤其是在特朗普的強硬政策下,屢屢被“拿捏”。
特朗普政府動輒以關稅威脅,時不時拿出印度戰機被擊落的案例敲打莫迪政府,即便莫迪極力展現強硬姿態,卻始終在中美俄大國博弈中顯得有氣無力。
印度的困境在於,既想躋身大國行列,又缺乏足夠的戰略自主能力,在軍事裝備依賴進口、經濟結構脆弱的背景下,只能在各大勢力間搖擺,最終淪為被拿捏的對象。
最悲慘的“菜單”無疑是烏克蘭。作為衝突的主戰場,烏克蘭的命運早已不在自己手中。三年半的戰爭讓烏克蘭國土淪為焦土,民眾流離失所,經濟徹底崩潰,完全依賴西方援助維持運轉。
歐盟雖承諾四年內向烏提供500億歐元援助,卻杯水車薪,且援助往往附加政治條件。烏克蘭就像大國博弈的棋子,從衝突爆發之初就失去了自主選擇的權利,淪為美西方遏制俄羅斯的“耗材”,其最終命運只能由餐桌旁的大國決定。

餐桌邊緣的博弈者
並非所有國家都只能被動接受命運,中東、高加索地區的一批國家正憑藉自身實力,在餐桌邊緣奮力博弈,有的已穩穩落座,有的則在冒險前行。
沙特無疑是其中的佼佼者,如今已鐵定坐上餐桌,成為不可忽視的關鍵力量。這個傳統能源大國,早已跳出“石油輸出國”的單一標籤,憑藉精準的外交博弈實現了戰略升級。
沙特的智慧在於“騎牆”的藝術,既與俄羅斯在“歐佩克+”框架下保持緊密的能源合作,又在美國外交版圖中佔據重要位置,同時積極拓展與其他大國的合作空間。2025年3月,沙特成功主辦俄烏問題會談,促成美俄烏三方對話,還曾主導俄烏大規模換俘行動,彰顯了其中立調解者的地位。

與沙特的穩健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土耳其的冒險,土耳其無疑是地緣博弈中的“投機者”,通過介入敘利亞局勢、參與加沙停火擔保等行動,不斷擴大自身影響力。但這種“提前支取運勢”的做法暗藏風險,土耳其的每一步動作都遊走在大國博弈的鋼絲上。
作為北約成員國,土耳其卻頻繁與俄羅斯互動,既想藉助俄羅斯制衡西方,又不願徹底脫離北約體系,既想在中東樹立霸權,又面臨沙特等地區大國的競爭。這種左右逢源的策略或許能短期獲利,但長期來看,過度透支影響力可能讓土耳其陷入被動,
當然,除了沙特和土耳其,以色列、伊朗、阿塞拜疆、埃及、朝鮮等國也處於餐桌邊緣的博弈地帶。這些國家的共同特點是都有“搏命”的機會:以色列憑藉強大的軍事力量和美國支持,在中東佔據優勢。
徘徊餐桌外的俄羅斯
作為軍事大國,俄羅斯為何遲遲無法坐上餐桌?答案很簡單:被多方掣肘,陷入了“四處救火”的被動局面,根本沒有掌控自身命運的足夠空間。

軍事上,俄羅斯正面臨三線夾擊的困境。
西線,歐洲持續加碼對烏援助,2024年推出多輪對俄製裁,英、法等國允許烏克蘭使用遠程導彈攻擊俄本土,儘管戰場態勢膠著,但歐洲的軍事壓力始終存在。
南線,高加索和中東地區局勢複雜,阿塞拜疆與亞美尼亞達成的和平協議,讓美國獲得了“贊格祖爾走廊”99年獨家開發權,這不僅削弱了俄羅斯在南高加索的影響力,還讓美國勢力逼近伊朗北部,俄羅斯的傳統勢力範圍被不斷侵蝕。
東線,日本趁機在北方四島問題上發難,頻繁開展軍事演習,給俄羅斯遠東地區帶來安全壓力。三條戰線環環相扣,俄羅斯必須處處設防,任何一個方向出現紕漏都可能引發連鎖反應,這種多線作戰的困境讓俄羅斯疲於奔命,根本無力專注於戰略突破。
俄羅斯最大的損失是失去了烏克蘭,烏克蘭作為俄羅斯與歐洲之間的緩沖地帶,其戰略意義不言而喻。俄烏衝突爆發後,烏克蘭徹底倒向西方,成為西方遏制俄羅斯的前沿陣地,俄羅斯的地緣安全屏障被徹底打破。
如今,北約持續東擴,軍事力量不斷逼近俄羅斯邊境,俄羅斯的戰略生存空間被嚴重壓縮。

所以,普京之所以敢發動特別軍事行動,一個重要原因是確信中美矛盾無法調和,西方不會集中全部力量對付俄羅斯。但恰恰因為中美保持著戰略克制,沒有爆發熱戰,西方才能將大量資源投入到遏制俄羅斯上,讓俄羅斯始終被“架在半空中”。
主位的棋手:中美博弈
如今的世界,無論是俄烏衝突還是中東亂局,都離不開中美博弈的大框架。美國憑藉其全球軍事存在和經濟霸權,試圖維持單極世界,通過拉攏歐洲、遏制俄羅斯、打壓中國,鞏固自身主導地位。
在歐洲,美國通過俄烏衝突削弱了歐盟和俄羅斯,讓歐洲更加依賴美國的安全保護;在中東,美國通過支持以色列、介入沙特事務,維持地區影響力;在亞太,美國推行“印太戰略”,試圖遏制中國發展。
中國則堅持多邊主義,通過“一帶一路”倡議、金磚國家合作等機制,推動全球治理體系變革。中國周邊之所以能保持祥和,遠離戰火,正是因為中國掌握了棋手的主動權,通過穩定的周邊外交和強大的綜合實力,維護了區域和平。
美國將衝突引向歐洲和中東,是為了削弱競爭對手、維持霸權;中國則致力於維護周邊穩定,為自身發展創造良好環境。

對俄羅斯而言,想要坐上餐桌,必須突破中美博弈的框架限制,而最關鍵的就是重新掌控烏克蘭,重建地緣安全屏障。但在當前中美保持戰略平衡的情況下,俄羅斯很難實現這一目標。
換言之,只要中美不發生熱戰,西方就會持續將資源投入到遏制俄羅斯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