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謙財務翻車僅2天,更多內情被挖,竟然孫越吳京都沒能“脫身”

于謙因墨客行影業被廣州增城區法院恢復執行111萬元,律師回應“會依規履行”,若公司進入破產程序,他認繳的500萬元或被提前催繳,孫越、吳京等也因另一家公司投資被牽連

很多人腦子裡蹦出的還是舞台上的于謙,愛馬愛狗、四合院、話匣子一開就能把氣氛抬起來

可資本市場不看包袱,攤開賬本只有冷冰冰的數字

我翻看這兩天的公開信息,發現最大的問題點不在“名氣”,而在墨客行影業這套“把電影打包成理財產品”的玩法

先把來龍去脈說清

墨客行影業成立於2019年,註冊資本5000萬,主打把影片打包對外吸金、再按票房分紅

這種高風險結構,一旦項目踩空,就會像多米諾骨牌,資金斷裂、違約、被執行接踵而來

公開數據顯示,截至2025年10月29日,墨客行被執行總額已超7554萬元,有3條“老賴”記錄、15條股權凍結信息,法定代表人趙仁鵬自2022年11月起多次被限制高消費

時間線也直白:2024年1月,于謙因公司糾紛被強制執行,被裁定承擔76萬元;

2025年10月27日,新增恢復執行,金額111萬餘元

截至10月29日,于謙本人未公開發聲,但其律師稱“會依規履行”,公司是否破產尚無定論

說白了,不到破產那一步,他眼下就是把這111萬結清;

真要進入破產程序,那張原本寫到2050年的500萬認繳就可能被提前要齊

很多人問,持股10%是不是就“安全了”?

別想得那麼輕

法律界的通行觀點是,股東應按章程約定按期足額繳納出資

一旦法院受理破產,管理人有權要求出資人繳納未實繳的認繳金額,且不受原定期限限制

業內人士也提醒,如果出現人格混同、抽逃出資等情形,股東還有可能承擔連帶責任

你看湖北利川那起案子:甲公司破產後,管理人起訴大股東乙公司,法院最終判令其限期補齊544萬元認繳出資

這就是“認繳不是白條”的現實版本

再看股東結構,風險不止一個人扛

德云社的張欒在墨客行持股15%,認繳750萬,比于謙還多

行情好時是光環,行情差就成了“排隊挨刀”的順序問題

火燒到股東席位,誰都很難體面退場,這話不難懂

另一頭,北京好馬文化那筆執行金額不大,8.5萬元,但名字亮出來就夠扎眼

公開信息顯示,于謙徒弟馮照洋是法人兼執行董事,股東里有孫越,出資名單還有演員喬杉、吳京

明星湊份子未必是親自操盤,但在公眾視野裡,這就是一種背書,出了事輿論火勢會更旺

更扎心的是,名聲一旦和資產捆綁太深,風吹草動就是連鎖反應

順帶一提,于謙名下的北京天精地華養殖有限公司,2024年營收89萬,但還欠供應商30萬貨款未結

數據不大,卻像桌面上一直閃爍的未讀短信,提醒你現金流的緊繃

很多跨界做生意的名人,輸的不是流量,而是時間、管理和風控

把鏡頭再拉遠

多份行業報告提到,2024年影視投融資數量略回溫,但資金並沒有明顯變多,資本更青睞早期、技術和平台,反而對“內容直投”謹慎

博納相關負責人有過提醒:把投資方當夥伴,抓屬地性、強類型、可連續性,延長產業鏈做衍生,市場要的是確定性,而不是憑感覺熱血上陣

創作端同樣“憋悶”,有製片人和平台高管提過幾句話:內容得滿足稀缺需求,要在藝術和市場之間找到平衡,還需要更科學的評估體系,不然投資人判斷不了風險,年輕人拿不到錢

中國電影評論界也在強調,中小成本電影和年輕創作者是未來的活水

這不是個例

周杰倫在幣圈“爆倉日”踩雷,找熟人代投,牽扯約2300萬元,對方還一度失聯

律師普遍提醒,“熟人代投”風險極高,既缺專業風控又缺法律保障,虧起來沒有兜底

吳秀波名下公司涉《大軍師司馬懿》相關糾紛,最後被強制執行約4.66億元,跨界經商以高負債收場

還有近來被關注的尚雯婕,持有的黑方金圓公司股權被凍結、另一個合夥主體被列經營異常,她本人未回應,業務重心疑似轉向電商帶貨

投資不是誰名氣大誰就贏,合規、風控、治理能力才是“硬通貨”

在這一點上,投資人王明明的建議挺實際:明星要平衡演藝與投資,建立專業團隊做風控與合規,別讓個人IP和商業資產綁得太深

說白了,別把“人情”當盡調,別把“熱鬧”當風口,別把“認繳”當免單

項目要看現金流、看團隊、看周期,更要把“最壞情況”寫在紙上,細化到“如果破產,誰來負責補繳、多久補齊、資產怎麼處置”,而不是心裡一遍遍安慰自己“應該沒事”

回到這次事件,我更願意把111萬當作一次“預警燈”,不是致命傷,但足夠刺眼

真正要命的是,長線認繳與信用標籤可能疊加,時間越長,商業合作越“猶豫”

廣告、綜藝、片約,都擺在一張“風控表”上,被多看幾眼,決定就慢下來了

你我可能不會站在聚光燈下,但道理一樣:當外部環境收縮,每一步都得算清楚

我也能理解情緒的分歧:有人幸災樂禍,有人替他抱不平

現實更像秋風,吹到誰窗前都冷,先別忙著站隊,把自己的窗戶關嚴

行業有周期,這是常識;

個人有邊界,這是自救

對名人如此,對普通投資者也一樣

如果要給這事找一條“可操作”的經驗,我會這樣列:先看資產負債表的真相,再問現金流的來源與波動,最後把最壞劇本當成默認劇本

名人效應不是保護傘,契約義務不是橡皮筋,投資是馬拉松,不是押大獎

至於于謙,短期內“依規履行”該履行的,長期則看墨客行的走向,以及管理層能否自救

一旦進入破產程序,管理人催繳認繳出資幾乎是板上釘釘,這一刀躲不過,只能正面接

寫到這,我倒有點希望大家都慢下來,少一點追漲殺跌的衝動,多一點把風險寫清楚的耐心

願每個拿真金白銀下注的人,都看見風險、看清自己、看懂週期

也希望這樁風波能有個體面的收尾

願行業少演“暴雷”大戲,多做踏實生意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