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陸選好墓地,靈柩放在台灣,蔣介石如果落葉歸根,大家會同意嗎

大陸選好墓地,靈柩放在台灣,蔣介石如果落葉歸根,大家會同意嗎

一具靈柩在台灣慈湖暫厝數十年,棺木不沾地,按照浙江奉化的老規矩“浮厝”著,就等著有朝一日能回大陸入土為安。這是蔣介石臨終前反復交代的念想,可直到今天,這份牽掛還懸在海峽兩岸之間。

1949年,蔣介石率殘部退踞台灣,嘴上喊著“反攻大陸”,心裡卻早把故鄉刻成了執念。他選的歸宿不是別處,就是奉化溪口母親王采玉的墓旁。早年在大陸時,他每年再忙都會回溪口祭拜母親,退到台灣後回不去,就讓工匠照著溪口的樣子修了慈湖,整日對著溪口的老照片發呆。身邊人回憶,他晚年肺氣腫犯得厲害,喘著氣還念叨“溪口”,跟張群聊天時攥著對方的手,眼圈發紅地說“死了要回娘身邊”。

1975年4月,蔣介石在睡夢中逝世,此前一個月,他曾口授遺囑讓秘書秦孝儀記錄,核心是“實踐三民主義、光復大陸國土”,卻沒來得及親筆簽字。彌留之際,他嘴裡含糊不清地嘟囔著,蔣經國趕緊貼耳承諾“肯定遷回溪口”,他這才閉眼。這份遺囑後來由宋美齡、嚴家淦等七位黨政高層簽字見證,刻意模仿孫中山遺囑的形式,透著濃濃的政治意味。之後靈柩就暫厝在慈湖,蔣經國自己也沒等到遷靈那天,1988年去世後同樣暫厝於此,父子倆的靈柩在仿造的故鄉景緻裡,一等就是幾十年。

蔣家後人從沒放棄這份遺願。 1996年7月,蔣孝勇帶著妻兒經香港中轉,以遊客身份悄悄回了溪口,全程用寧波方言跟導遊交流,沒敢公開身份。幾百級的階梯,他拖著食道癌晚期的身體一步步爬上去,看到大陸早在1979年就修繕好的祖屋,斑駁的牆壁和陳年桌椅都在,又特意去了蔣經國母親毛福梅的墓地,當場就紅了眼,哽咽著對列祖列宗牌位說“曾孫孝勇攜妻兒歸鄉祭祖”。回到台灣,他不顧病體開記者會,聲音虛弱卻堅定:“移靈是蔣家家事,不該被政治化”,還怒斥阻撓者“移靈大陸,總比被你們鞭屍好”。可李登輝當局根本不鬆口,蔣緯國此前提出的“兩蔣移靈案”在國民黨中常會被擱置,宋美齡建議的“先台灣下葬、統一後遷回”方案,也因李登輝親信反對落了空——在推行“台獨”路線的他們看來,這等於向大陸“低頭”。

更讓人寒心的是2018年,“自由台灣黨”等獨派團體的11個人衝進慈湖,往蔣介石的棺木上潑了紅漆。桃園檢方雖以毀損罪起訴,但台灣高等法院二審以“表達政治言論”為由,改判這些人拘役30到50天且緩刑兩年,全案定讞。這種輕縱態度讓蔣家後人悲憤不已,慈湖陵寢也因此關閉四個多月,之後除特定日子外,遊客都不能再進入靈柩所在的四合院區域。蔣万安後來多次表態希望先輩入土為安,卻也坦言“需要家族共識”,加上他的身份爭議,這事始終沒進展。其實蔣家內部意見本就不一:蔣孝勇、蔣緯國主張遷回大陸,蔣孝嚴認為該先在台灣下葬,蔣方智怡甚至提出“兩岸分葬”方案,分歧讓移靈更難推進。

大陸這邊,早就用行動表明了態度。 1979年撥款修繕蔣家祖屋,沒動過裡面的一草一木,連蔣介石生前常翻的《曾文正公家書》都妥善收藏著。這舉動和當年全國人大常委會《告台灣同胞書》相呼應,被視作兩岸關係解凍的信號。可這事終究繞不開歷史和政治。蔣介石在國共內戰中採取過激烈政治手段,不少人覺得他沒資格葬回故土;可也有人說,拋開功過,他想陪在母親身邊的心思,和普通老百姓的思鄉情沒兩樣。

更關鍵的是,蔣介石的遺願始終和“光復大陸”的政治理想綁在一起,雖沒明說“等統一再遷靈”,但顯然是想等局勢變化再了卻心願。現在慈湖的靈堂裡,溪口的老照片還擺著,靈柩上的旗也沒換,只是那方他盼了一輩子的故土,還在海峽對岸等著。

蔣介石的“落葉歸根”,從來都不只是蔣家的家事,更牽著兩岸的過往與未來。要是真到了統一那天,溪口的土地會接納這個離家多年的“遊子”嗎?這恐怕得留給所有人慢慢想。

作品聲明:個人觀點、僅供參考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