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反向壓制巴西!這中間發生了怎樣的反轉?

中國恢復進口美國大豆了,反向壓制巴西。就在本週,中國共進口了三批美豆,大約18萬噸。數量不算多,卻打破了僵局,這也是中國首次採購美國今年收穫的大豆。很多人就疑惑了,巴西大豆不是用來取代美國大豆的嗎?中國怎麼突然恢復進口美豆,反向壓制巴西了呢?這中間發生了怎樣的反轉?

第一大核心原因就在於,巴西利用自己的壟斷地位,對華大豆出口,開始兇猛漲價了。這個漲幅有多大呢?相比於今年1月份,巴西大豆的價格暴漲約80%,每噸價格貴了300塊,創造了過去7年來的最高價。你要知道,大豆屬於大宗商品,每噸貴300塊,中國一個月進口1000萬噸,就要多付30億!要是兩個月進口2000萬噸,巴西大豆出口商就能白白多賺60個億!

可這些成本最終由誰來承擔呢?大豆進口商要么自己虧,要么就只能層層傳導,最後由中國老百姓來買單了。這個價格已經貴到離譜了,就連加了關稅後的美豆,都比巴西大豆更便宜了。為什麼巴西大豆敢這麼漲價?就一個原因:它近乎壟斷了中國的大豆進口市場。今年1到9月,巴西大豆佔了中國進口大豆總量的70%以上。在某些個別月份,巴西大豆進口占比高達93%,這是絕對的壟斷地位了。有了這種壟斷地位以後,巴西豆商就開始飄了。他們覺得,中國沒得選,根本離不開巴西大豆,於是就坐地起價,價格一路狂飆。到10月份的時候,中國進口商扛不住了,被迫集體停購巴西大豆,不買了。這麼買下去,越買越虧,買得越多,虧得越多!

那不買怎麼辦呢?全球大豆市場只有兩個超級供應商。一個是巴西,另一個就是美國了。阿根廷、俄羅斯、烏拉圭的供應量都相當有限,只能臨時應急,無法確保大規模供應。比如阿根廷大豆,一年產量也就500萬噸。烏拉圭呢? 400萬噸,俄羅斯大約700萬噸。中國每個月的大豆需求量,就超過1000萬噸了。要想壓制巴西大豆的價格,就只能轉向美國了。美國大豆年產量超過1.2億噸,是唯一能夠壓制巴西大豆的超級供應商。

對中國來說,巴西大豆、美國大豆,並沒有區別,誰家的便宜,就買誰家的。巴西大豆對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也不是天然存在的,而是中美關稅戰創造出來的短期紅利。當美國對中國漫天要價時,中國大豆進口,就轉向巴西。當巴西大豆價格瘋漲時,中國大豆訂單就重回美國。巴西豆商過於高估了自己的實力,坐地起價,屬於是一個嚴重的戰略性短視!

巴西豆商過於追求短期利益。原本,巴西大豆可以更長時間地佔領中國市場,可現在卻提前結束了。而中美之間的談判也取得了重大突破。有哪些突破呢?第一就是,大豆貿易恢復了。美國豆農終於等來了中國訂單,今年的收成不至於被倉儲成本所壓垮了。第二是,中美相互妥協,願意共同減免船舶進港費,擴大跨太平洋貿易。第三是,20%的芬太尼稅,有望被取消。另外,還有24%的額外關稅,繼續推遲,不實施。作為回報,中國也同意,在一部分民用稀土領域,放鬆出口管制。這個關稅一降下來,中美貿易就有望迅速擴大了。因為美國有全球最大的消費市場,中國有全球最大的生產基地,二者是高度互補的。

當中美關稅戰,得到大幅緩解時,巴西大豆在中國市場的壟斷地位,也就自然瓦解了。巴西豆商忽略了一個重大事實,當中國對巴西大豆的進口依賴度超過90%時,巴西大豆對中國的出口依賴度,也超過了90%。沒有巴西大豆,中國還可以進口美國大豆。可沒有中國市場呢?巴西大豆又該賣給誰呢?

大宗貿易從來都不是短期行為,而是長期交易,國運捆綁。吃了這個虧,未來中國大豆進口,必然走向多元化了。既不依賴於美國,也不依賴於巴西,而是加大投資力度,扶持阿根廷、俄羅斯、烏拉圭以及加拿大等大豆生產國,形成多元化的均衡進口格局。國內也能推廣種植新品種,比如新疆油莎豆,平均畝產超過1000斤,能大幅替代大豆,以減少進口依賴。

誰都不依賴,從而將大豆的定價權牢牢地掌握在中國手裡!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