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聽孩子咳嗽就馬上鎮咳、一見發熱就希望立馬降溫?兒科醫生糾正三大常見誤區

一聽孩子咳嗽就馬上鎮咳、一見發熱就希望立馬降溫?兒科醫生糾正三大常見誤區 - 一聽孩子咳嗽就馬上鎮咳、一見發熱就希望立馬降溫?兒科醫生糾正三大常見誤區 - 一聽孩子咳嗽就馬上鎮咳、一見發熱就希望立馬降溫?兒科醫生糾正三大常見誤區 -

秋冬季是兒童呼吸道疾病高發期,但不少家長對孩子突發的呼吸道感染存在不少誤區。比如,對發燒、咳嗽的認識就有待提高。近日,在上海發起的“守護肺腑・健康在握——兒童呼吸健康關愛與科學防治行動”,通過線上公益科普片與線下沉浸式公益活動提升家庭對兒童常見呼吸道疾病的科學防治認知。

“在門診和義診中,我看到家長最常見的誤區之一就是對發燒特別恐懼。”上海市兒童醫院呼吸科副主任醫師王超說,很多家長一看到孩子發熱,就非常焦慮,不停問:“醫生,體溫怎麼還不退?能不能快點退下來?會不會燒壞大腦?”

王超醫生解釋,其實,發熱本身不是病因,只是其他疾病的一種臨床表現,發熱是孩子免疫系統正在積極工作的信號,孩子的精神狀態遠比體溫數字更重要。一個體溫39℃、但精神尚可、能玩的孩子,比一個體溫38℃、但精神萎靡、呻吟不止的孩子,情況可能更樂觀。

王超醫生稱,家長另一個常見誤區是把咳嗽當成必須立刻止住的癥狀。有家長聽到孩子咳一聲就緊張,恨不得馬上把咳嗽止住。但咳嗽和發熱一樣,本身也是一種臨床癥狀,咳嗽其實是一個保護性反射,可以把氣道里的分泌物和病原體排出。如果咳嗽不影響睡眠,一般不建議使用鎮咳葯,而是以化痰等方式幫助排痰以及其他的對因治療。

常見誤區之三是家長遇到孩子發熱、咳嗽就馬上跑醫院,要求醫生“趕緊用抗生素”,快點給孩子“掛水”。其實,孩子在感冒發燒早期,90%左右都是病毒感染,抗生素治療無效,反而可能破壞腸道菌群,增加耐葯發生。王超醫生強調,只有在確實出現脫水、不能口服、病情較重要靜脈用藥時,才會考慮靜脈輸液。

關於“防”和“護”,王超醫生強調三道防線:第一道防線是預防接種。預防接種是最經濟、最有效的預防方式,除了完成國家規定的免疫規劃疫苗的接種,建議家長為孩子接種流感疫苗、肺炎球菌疫苗等非免疫規劃疫苗。第二道防線是良好的衛生習慣。勤洗手、在人多密閉的環境注意佩戴口罩、保持室內的空氣流通,這些都是有效的防護措施。第三道防線是提高自身抵抗力。包括合理作息、均衡飲食、適量運動,這些對免疫力的提升很關鍵。

如果孩子已經生病,那就不是“防”,而是“護”的問題了。“護”的關鍵是科學的家庭護理與及時就醫。王超醫生提醒家長,如果孩子發熱第一天體溫超過38.5℃,可以給退燒藥對症處理,居家觀察;同時多喝水、合理飲食、注意休息。如果出現精神反應差、驚厥,高熱不退、或持續高熱超過三天,呼吸急促或費力、面色發紫,或者脫水(如尿量明顯減少、眼窩凹陷、哭時無淚)等情況,就要及時就醫。

我國兒童肺炎病死率佔全病因死亡的8%,是5歲以下兒童感染性疾病的首位死亡原因。為將專業的呼吸健康知識轉化為易於理解的內容,歐彼樂此次還聯合上海宋慶齡基金會、上海市兒童醫院推出科學防治公益片《守護肺腑·小熊的希望》。影片通過“我與小熊一起看病”的溫馨情節,將診療過程轉化為“打怪獸”遊戲,破除兒童對醫療的恐懼,從根源降低因心理抗拒導致的延誤風險。此外,影片融入呼吸健康科普貼士,以輕鬆易懂的方式幫助家長掌握日常防護與早期識別技巧。

一聽孩子咳嗽就馬上鎮咳、一見發熱就希望立馬降溫?兒科醫生糾正三大常見誤區 -

“秋冬季是兒童呼吸道疾病的高發期,有些患兒可能因就診不及時導致病情加重。公益片用孩子能理解、家長易接受的方式傳遞健康知識,既幫助兒童克服就醫恐懼,也為家庭提供了專業指引,對推動呼吸道疾病科學防治具有重要意義。”王超醫生說。

活動現場,歐彼樂宣布捐贈10萬元至上海宋慶齡基金會歐彼樂公益項目,將通過更多元化的科普教育助力構築兒童呼吸健康防線。

原標題:《一聽孩子咳嗽就馬上鎮咳、一見發熱就希望立馬降溫?兒科醫生糾正三大常見誤區》

欄目主編:樊麗萍

來源:作者:文匯報 唐聞佳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