翟盤茂:全球升溫1.5℃“紅燈”亮起,極端天氣風險日益嚴峻 | 2025綠色創變者大會

2025年11月19日,由南方周末主辦的綠色創變者大會於成都舉辦,南方周末聯合政府、聯合國機構、協會、ngo、企業、高校、研究機構、媒體等多方力量,共同探討綠色發展的路徑和模式,推動中國可持續發展事業的創新與行動。

在當天的活動中,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翟盤茂以《從天氣預測到氣候風險管理》為主題進行分享。

翟盤茂:全球升溫1.5℃“紅燈”亮起,極端天氣風險日益嚴峻 | 2025綠色創變者大會 -

中國氣象科學研究院研究員、國家氣候變化專家委員會副主任 翟盤茂

翟盤茂指出,當前中國面臨全球氣候快速變化新形勢,由極端天氣引發的災害對經濟影響巨大,且隨着時間的推移會不斷加大。回顧過去,2008年南方低溫雨雪冰凍災害、1998年長江流域持續強降水等歷史事件,都曾造成數千億元的經濟損失甚至重大人員傷亡。

雖然隨着我國防災減災能力的提升,災害造成的死亡人數急劇下降,直接經濟損失在gdp中的佔比也相對變小,但隨着極端天氣頻率、強度的增加,絕對經濟損失仍在不斷增大,防範重特大持續性天氣事件形勢依然嚴峻。

翟盤茂認為,全球氣候變暖的速度令人擔憂。2021年,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發布的報告顯示,2011-2020年全球平均溫度較工業化革命前升高1.09℃。然而僅僅四年過去,2015-2024年,這一數字已突破1.24℃,2024年一年的平均升溫甚至突破了1.5℃。

雖然《巴黎協定》設定了“將升溫控制在2℃以內,並努力追求1.5℃”的長期目標,但2024年的數據,已經給《巴黎協定》的目標亮起了紅燈。

針對未來的極端事件風險管理,翟盤茂認為,近期跨越1.5℃的升溫似乎難以避免,形勢嚴峻。他提出,面對快速變化的氣候,經濟社會發展和氣候變化應對都需要轉型、加強。

當前不僅需要通過能源轉型、大力發展新能源來減緩氣候變化,而且更需要加強適應能力。具體措施包括提升風險預估和早期預警能力、發展新型預報技術、加強氣候災害風險管理的知識共享,以及進一步提升減災服務能力和民生社會保障能力等。

他同時提醒,適應也有限度,並非所有風險都能避免,降低人類在極端事件面前的脆弱性和暴露度,也至關重要。

更多關於綠色創變者大會的精彩資訊,將通過南方周末各渠道陸續發布,敬請關注。

南方周末記者 宋炳晨

責編 崔慧瑩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