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聽到“符合條件就能領2000美元,錢從關稅里出”,換誰都會多留意兩眼吧?11月9日,特朗普在個人社交平台TruthSocial上拋出這句話,瞬間讓美國社會熱鬧了起來。
對正被通脹纏上、買東西越來越肉疼的普通美國人來說,這2000美元像憑空掉下來的“福利”。
可在研究政策的專家和政壇人士眼裡,這事兒滿是疑問。能不能合法推進、錢夠不夠發、最後能不能落地,每一個問題都沒現成答案。
特朗普敢提這個承諾,把所有底氣都押在了關稅收入上。
他在帖子里稱,自己推動的關稅政策正為聯邦預算帶來“數萬億美元”的巨額收入,這些錢不光能支撐福利發放,還能幫着削減美國37萬億美元的公共債務。
他還特意強調高收入群體不在發放範圍內,想靠這種“精準幫普通人”的設定,讓大家認可關稅政策的價值,同時為自己的政治議程拉人氣。
沒等外界消化完特朗普的表態,他政府中的財政部長貝森特就很快回應了,但話說得格外謹慎。
貝森特在接受美國廣播公司採訪時表示,這2000美元能通過“多種形式”落實,稅收減免就是重要選項,比如取消小費稅、加班稅等。
可他也坦言,自己還沒和特朗普就這個計劃深入溝通,連具體發放規則、什麼時候開始發都沒提。
這麼看,他的回應算不上真正的支持,反而讓外界更犯嘀咕:這事兒到底靠不靠譜?
不同渠道給出的關稅收入數據差得老遠,連政府內部都沒達成一致。
負責任聯邦預算委員會的數據顯示,今年4月到10月,美國實際收到的關稅只有1510億美元。
貝森特倒是樂觀,說一年能有5000億美元甚至更多,但這個數字早就被其他數據“反駁”了。他7月還說關稅年收入頂多3000億,直到上個月才勉強改了口。
更關鍵的是,特朗普口中“數萬億美元”的關稅收入,就算用最樂觀的經濟模型測算,也根本達不到。
有研究顯示,關稅一提高,進口量會下降,進口商還會轉去從關稅低的國家進貨,按實際情況估算,美國一年的關稅收入可能也就2800億到3000億美元,頂多是特朗普說的一半。
稅務政策專家艾瑞卡·約克測算過,要是把年收入10萬美元定為高收入門檻,大概有1.5億美國成年人符合條件,這一輪發錢下來得花3000億美元,還有其他分析人士認為,花費可能會高達5130億美元。
就算按貝森特說的一年5000億美元最高預估算,扣掉發錢的開銷,剩下的錢別說還37萬億美元的國債了,連填補每年的財政赤字都不夠。
美國國會預算辦公室已經公布,2024財年聯邦赤字就有1.8萬億美元,光還債務利息就花了9500億。
要知道,新冠疫情時也有過類似的2000美元補貼,當時還是按家庭發,就預計要花4640億美元,現在改成按個人發,壓力只會更大。
比錢不夠更麻煩的是合法性問題。目前已經有部分州政府和小企業把特朗普的關稅政策告到了最高法院,認為這一政策的制定流程和實施效果都涉嫌違規。
更關鍵的是,美國的基本制度里,徵稅權屬於國會,最高法院好幾位大法官,就連特朗普自己任命的保守派大法官,都對他繞開國會徵稅的做法提出了尖銳質疑。
要是這些訴訟贏了,關稅政策可能會被部分叫停,甚至特朗普的徵稅權限都會被限制,到那時候別說發錢了,連關稅收入能不能穩定都成了未知數。
有意思的是,最近美國政府代表在最高法院還表示,加征關稅不是為了創收,而是出於貿易策略考慮,這和特朗普“用關稅收入發錢”的說法完全對不上。
美國國會參眾兩院的共和黨人,大多對直接給民眾發錢沒興趣,甚至明確反對。
早在今年7月,共和党參議員伯尼·莫雷諾就直白地表示,這項法案永遠不會通過,因為美國債務已經高達37萬億美元。
共和黨人反對也有道理,美國財政本就被巨額國債利息壓得喘不過氣,這時候搞大規模福利發放,簡直是“雪上加霜”。
既增加了支出,又沒法靠美聯儲降息減少利息負擔,只會讓財政窟窿越來越大。
更值得注意的是,特朗普也不是第一次說要“發錢”了,今年2月他說要把削減開支省下來的錢返還給民眾,10月又放風說要發1000到2000美元補貼,可最後都沒了下文,這也讓政壇人士對他這次的承諾沒多少信任。
目前美國聯邦政府已經停擺40天,幾十萬僱員沒工資可拿,航班取消了不少,民生領域一片混亂。
這時候發錢,很可能讓通脹更嚴重,可美聯儲的核心任務就是遏制通脹。
而且美聯儲是獨立於政府的機構,特朗普沒法左右它的決策,要是通脹抬頭,美聯儲不光不會降息,反而可能加息,這會讓本就依賴降息預期的美股遭受重創,進一步拖垮經濟。
這種“靠關稅湊錢發福利,最後讓經濟買單”的邏輯,早就引發了輿論質疑,NBC民調顯示,66%的選民對特朗普應對通脹的做法不滿意,63%的人覺得現在美國經濟沒達到預期。
從時間點來看,特朗普這時候拋出發錢承諾,更像是一場政治算計。
美國中期選舉臨近,共和黨在民調中表現不佳,新澤西州、弗吉尼亞州的州長選舉里,民主黨還以超出預期的優勢獲勝,出口民調顯示,選民對當前經濟狀況普遍不滿。
政府停擺已經讓民眾不滿情緒積累,最高法院對關稅政策的裁決也可能對特朗普不利。
這時候承諾發錢,既能爭取選民支持,又能把“總統越權”的法律危機,包裝成“國會要不要奪走民眾福利”的選擇題,給最高法院和反對者施壓。
結語
說到底,特朗普這2000美元的“關稅紅包”,更像一張空頭支票。
資金缺口、合法性爭議、政治阻力這三座大山難以逾越,更何況政策本身還藏着“變相讓消費者掏錢”的問題。
就像共和黨人說的,在美國37萬億美元國債的壓力下,這項法案幾乎沒可能通過。
美國社會之所以密切關注,或許不只是想知道能不能拿到錢,更多是想看清這場“拿國家未來換選票”的政治遊戲,最後到底得讓誰來買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