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知名經濟學家、上海財經大學校長劉元春指出,在中國“強政府、富企業、窮居民”的格局下,國家強制性儲蓄過高,居民收入佔國內生產總值(GDP)比重偏低,從而導致居民消費率過低。
劉元春星期四(11月6日)在中國國際進口博覽會期間的一場論壇上,發表題為《擴消費的短期與中期政策選擇》的主旨演講。
![]()
在近30分鐘的演講中,劉元春首先指出,中國面臨的消費問題,“到底哪些是真問題,哪些是假問題”仍不明確。接著,他列舉多項數據,論述中國消費的“典型事實”。
他指出,第一個事實是中國消費率過低。目前中國最終消費率(最終消費佔GDP的比重)約為55%,而一般發達國家在80%左右。
另外,與發達國家相比,中國政府消費佔比較高,達到30%,而私人消費不足70%。由於總消費率偏低,中國居民消費佔GDP的比重仍不到40%,低於全球平均水平55%左右。
另一項事實是消費不足。劉元春說,這主要體現在消費增速快速下降,與GDP增速不匹配;此外,被動存貨投資和價格水平下滑,以及工業產能利用率下降,也是反映出整體需求不足。
自去年以來,中國官方出台多項舉措刺激消費。今年3月的政府工作報告將“大力提振消費”列為各項任務之首,並印發專項行動方案。在兩週前揭曉的“十五五”規劃建議中,則將“居民消費率明顯提高”列為未來五年的主要目標。
在分析中國居民消費率過低的原因時,劉元春指出,儘管近期居民邊際消費傾向(新增收入用於消費的比例)的確在下降,但更關鍵的因素是國民收入初次分配中,居民部門佔比過低。
![]()
他說,與世界平均水平相比,中國居民部門佔比60.6%,低5.5個百分點;企業部門佔比24.7%,高5.6個百分點;政府部門佔比24.7%,高0.1個百分點。
劉元春指出,中國居民收入佔比下降的同時,居民消費支出比例在持續下降,表明“中國這些年依然面臨收入分配惡化的問題”。
他列舉圖表說,中國政府“財政三本賬”(財政支出)佔GDP的比重最高達到36%,而居民收入佔GDP的比重僅43%左右,“所以這(消費率過低)本質上是一個分配問題”。
從短期來看,劉元春也列出中國消費面臨的七個問題,包括消費不足問題加劇、消費信心處於底部徘徊、國民收入出現收縮性分配、居民資產負債表的變化、消費降級現像明顯、一線城市消費疲軟,以及與房地產相關的消費低迷。
![]()
根據劉元春測算,按照前期的消費趨勢,短期需要補足的消費達到實際消費的6%,規模接近2.9萬億元(人民幣,下同,5306億新元);而“以舊換新”等補貼政策能撬動消費約2萬億元,因此政策刺激力度須要進一步加強。
劉元春指出,在中長期,收入分配改革“非常重要”,尤其是織好社會安全網。 “所以說’十五五’是一個關鍵期,一定要彰顯收入分配和共同富裕的主題,把惠民生和擴消費相結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