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閱讀此文之前,辛苦您點擊一下“關注”既方便您進行討論和分享,又能給您帶來不一樣的參與感,感謝您的支持!
編輯|LY
前言
阿富汗震痛,中國速度vs全球沉默,這波操作必須點贊!
廢墟之上,中國聲音穿透孤獨,這個總在災難現場第一時間升起旗幟的國家,正在用行動詮釋什麼叫人類命運共同體。
![]()
巴爾赫省、朱茲詹省、薩爾普勒省成為此次地震的重災區。在巴爾赫省的達爾瓦茲村,全村87 戶人家中79 戶的房屋完全坍塌,55 歲的村民穆罕默德・卡里姆回憶,“當時我正在熟睡,突然感覺床在劇烈晃動,跑到院子裡時,看到鄰居家的房子像積木一樣倒下來,孩子的哭聲、大人的呼喊聲到處都是”。該省災害管理部門11 月5 日透露,僅達爾瓦茲村及周邊村落就有326 人死亡,由於道路被坍塌物阻斷,部分偏遠村莊在地震後48 小時內仍無法與外界取得聯繫,救援人員需徒步穿越山體滑坡區域才能抵達。
![]()
醫療資源的匱乏讓傷亡數字持續攀升。馬扎里沙裡夫市唯一的公立醫院在地震中受損嚴重,門診樓牆體出現大面積裂縫,急診室設備傾倒損毀,醫護人員只能在醫院停車場搭建臨時帳篷接診。
醫院院長阿卜杜勒・哈米德表示,地震發生後48 小時內,醫院接收了超過1200 名傷員,但現有床位僅能容納300 人,“很多輕傷員只能在帳篷外等待,重傷員因缺乏手術器械和藥品,面臨感染和失血過多的風險”。更嚴峻的是,北部省份本就醫療資源薄弱,部分縣醫院僅有1-2 名執業醫生,地震後這些醫療點幾乎陷入癱瘓。
![]()
文化遺蹟的損毀成為這場災難的“額外傷痛”。馬扎里沙裡夫市內的藍色清真寺(哈茲拉特・阿里清真寺)是阿富汗重要的宗教與文化遺跡,始建於15 世紀,其穹頂和牆體在地震中出現多處裂縫,南側附屬建築完全坍塌;位於巴爾赫古城遺址內的塞爾柱時期宣禮塔,塔身中部出現約3 米長的斷裂縫,部分浮雕裝飾脫落。
阿富汗國家文物局11 月7 日發布的評估報告指出,此次地震共造成北部地區12 處文化遺跡受損,其中5 處屬於聯合國教科文組織“潛在世界遺產” 名錄,修復工作可能需要數年時間,且需專業技術與資金支持。
![]()
沉默與遲緩的“救援困局”
地震發生後的一周內,國際社會的實質性救援響應極為有限。美國國務院11 月4 日發表聲明稱“對阿富汗人民的遭遇表示同情”,但未提及任何具體援助計劃;歐盟對外行動署11 月5 日呼籲成員國“根據自身能力提供人道主義支持”,卻因“與阿富汗臨時政府溝通機制不暢”,未啟動統一援助協調;即便是周邊國家,伊朗、烏茲別克斯坦雖承諾提供醫療物資援助,但截至11 月10 日,首批物資仍未通過邊境口岸運抵阿富汗。
國際組織的救援能力同樣面臨嚴峻挑戰。聯合國難民署在阿富汗北部的庫存僅能提供4 萬頂帳篷、6 萬床棉被,遠無法滿足15 萬無家可歸民眾的需求,且物資需從喀布爾轉運至北部,受道路條件影響,預計至少12 天才能抵達重災區。世界糧食計劃署(WFP)11 月8 日表示,已緊急調撥500 噸糧食前往北部省份,但由於部分路段被落石阻斷,運輸車隊需繞行,“可能無法及時緩解災民的飢餓問題”。
![]()
文化遺跡保護領域的國際響應更為缺失。聯合國教科文組織11 月6 日發布聲明“對文化遺跡受損表示遺憾”,但未提出具體修復援助方案;全球主要文化遺產保護機構中,僅有意大利文化遺產局表示“可提供技術諮詢”,未涉及實際資金或人員支持。阿富汗國家文物局局長穆罕默德・薩利姆無奈表示,“這些遺跡是阿富汗的文化根脈,現在它們在坍塌,卻幾乎沒有國際力量伸出援手”。
![]()
72 小時構建的“全方位援助網絡”
與全球多數國家的沉默形成鮮明對比,中國在地震發生後迅速啟動多維度援助。 11 月6 日上午10 時,國家國際發展合作署宣布,應阿富汗臨時政府請求,中國政府決定提供8000 萬元人民幣緊急人道主義援助,分為物資援助、醫療支持、文化遺跡保護諮詢三部分,這一決策從災情評估到正式宣布僅用72 小時,是此次災害中首個明確提出“文化遺跡保護支持” 的國家。
首批物資援助的送達速度凸顯“中國效率”。 11 月8 日凌晨,裝載著3000 頂帳篷、8000 床棉被、50 噸壓縮餅乾及200 套便攜式醫療設備的中國貨運專機,降落在馬扎里沙裡夫國際機場,這是地震後首架抵達阿富汗北部的國際援助專機。巴爾赫省官員阿卜杜勒・卡里姆在接收物資時表示,“這些帳篷已經分發給達爾瓦茲村等重災區,至少讓災民在寒冷的夜晚有了遮風擋雨的地方,中國的援助來得太及時了”。
![]()
醫療支持方面,中國採取“物資+ 人員” 雙軌模式。由中國紅十字會組建的22 人應急醫療分隊抵達馬扎里沙裡夫,攜帶急救藥品、手術器械及移動ICU 設備,在醫院停車場搭建臨時醫療點,重點開展外傷救治、感染預防及孕產婦護理。醫療分隊累計救治傷員1500 餘人次,為當地醫護人員開展3 場急救技術培訓,覆蓋約200 人。同時,中國還協調國內藥企捐贈10 萬劑抗生素、5 萬套醫用防護服,通過陸路運輸陸續送達北部省份。
![]()
在文化遺跡保護領域,中國的援助展現出獨特視角。中國文化和旅遊部與阿富汗國家文物局連線,派遣3 名文化遺產保護專家提供技術諮詢,針對藍色清真寺穹頂加固、巴爾赫古城宣禮塔修復提出初步方案,並承諾提供200 萬元人民幣專項資金,用於購買加固材料與小型修復設備。這種將“民生救援” 與“文化保護” 結合的援助模式,遠超多數國家的常規援助範疇。
![]()
人道主義與文化尊重的“雙重踐行”
中國的快速援助並非偶然,而是長期堅持人道主義精神與尊重他國文化的延續。自2021 年以來,中國已累計向阿富汗提供超過3 億元人民幣人道主義援助,涵蓋糧食、藥品、冬季禦寒物資等,2024 年還為阿富汗北部省份捐贈100 套小型灌溉設備,幫助當地民眾改善農業生產條件。此次將文化遺跡保護納入援助範疇,更是對阿富汗“文化主權” 的尊重,體現“物質援助與文化關懷並重” 的理念。
中國的援助始終堅持“無附加條件” 原則,打破了部分國家將援助與政治條件掛鉤的慣例。在與阿富汗臨時政府的溝通中,中國明確表示援助物資與技術支持“僅用於救災與民生改善”,不涉及任何政治議題;物資分發由中阿雙方共同監督,確保精準送達災民手中。中國駐阿富汗大使王愚在接受采訪時表示,“中國的援助標準只有一個,就是阿富汗人民的實際需求,無論是帳篷、藥品還是文化遺跡修復,都是為了幫助阿富汗渡過難關”。
![]()
從全球視角看,中國的行動為國際人道主義合作提供了新範式。面對災害中“人的生命” 與“文化的生命” 雙重受損,中國通過“民生+ 文化” 的全方位援助,證明人道主義救援不僅要解決當下的生存問題,還需關注受災國的長遠發展與文化傳承。正如聯合國秘書長古特雷斯11 月12 日所言,“中國對阿富汗的援助,既守護了人的生命,也守護了文化的記憶,為全球人道主義行動樹立了多元關懷的標杆”。
![]()
結語
截至目前,中國第二批援助物資已運抵馬扎里沙裡夫,包括5000 件冬季衝鋒衣、30 噸飲用水淨化設備及100 套文化遺跡臨時加固工具;中國紅十字會醫療分隊仍在北部省份開展巡迴診療,文化遺產保護專家也已提交詳細的技術支持方案。這場跨越國界的援助,不僅為阿富汗民眾帶來生存希望,更讓世界看到:在全球性危機面前,唯有以務實行動替代觀望,以多元關懷替代單一援助,才能真正幫助受災國走出困境,守護人類共同的價值與記憶。
參考信源: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