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極目新聞記者 陳洋洋

告別獵槍和獵狗,“賞金獵人”用上了高科技。

趁着夜色,兩三人攜帶無人機上山,撥動操作桿,將無人機升至四五十米高處,在熱成像儀的幫助下,藏匿於樹林的一頭頭野豬在屏幕上清晰可辨。

待探照燈打向目標物,確認野豬無誤後,操作遙控器的“賞金獵人”打開燈光,懸在無人機上的利箭隨即落下,精準地扎向野豬……

這是過去半年來,來自重慶的無人機飛手陳師傅和同事們在陝西寶雞農村的日常。接受渭濱區林業部門的邀請後,他的團隊於10月底完成了捕殺200頭野豬的任務。

在技術的加持下,相比傳統的狩獵方式,無人機獵殺野豬效率大大提高,看似也更安全可控。不過,隨之而來的也有不少隱憂。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專業人士正在操作無人機

有養殖場的馬匹遭誤殺,還有不法分子偷偷利用這些設備非法捕殺野生動物,而相關的狩獵工具網上輕易可售,意味着相關的監管還存在一定的空白。

裝上利箭的無人機,到底是“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每頭補貼最高2400元,捕殺野豬一律無害化處理

來自重慶的陳師傅是名資深無人機操作手,前段時間,他和同事應陝西省寶雞市渭濱區林業部門邀請,專門前往當地農村捕殺野豬。從今年5月初到10月底,陳師傅的團隊一共捕殺了200頭野豬。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狩獵證件

11月7日下午,陳師傅接受極目新聞記者採訪時,向記者講述了狩獵過程中的各種細節。他表示,無人機狩獵必須要報備,相關部門會發一張狩獵證,憑此證件才能狩獵。

“每年野豬泛濫的季節,我們都是全國各地跑,四川、甘肅、寧夏等地都去過,一般是當地村民先反映給林業局,田地裡面有野豬出沒,毀壞莊稼,之後林業局再聯繫無人機技術公司找專業人士,通過無人機狩獵的方式調控野豬數量,捕殺一頭會有相應的補貼,每頭在1500元-2400元不等,這其中包括獵殺、運輸、處理等各種費用。”陳師傅表示,這次去寶雞也是如此,當地村民經常受野豬襲擾,農作物遭到大面積破壞,所以他和同事於5月前往當地開始捕獵。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野豬在夜晚的熱成像圖示

“剛過去的時候,野豬是真的多,很多都是從秦嶺跑下來的,一晚上都能看到幾十頭,成群結隊。”陳師傅向記者描述捕獵場景稱,“我們一般是夜晚捕獵,兩三個人攜帶兩三個小的熱成像無人機,飛到四五十米高,晚上溫度低,熱成像能夠清晰地看到野豬的影像,頭尖尖的,圓滾滾的,在屏幕上可以很明顯地看到這些特徵。”

不過,即使已經率先觀察到野豬的熱成像了,陳師傅依然會用無人機反覆確認該物體是否是野豬,並用探照燈打向目標物體,直到最終確認是野豬才會落箭。

提到落箭的原理,陳師傅向記者講道:“是燈光感應的,無人機遙控器上一按打開燈光,(箭)就通電自然落下,每一支箭都會帶配重的。”

陳師傅的無人機每次只能攜帶一枚箭,因此在確認命中野豬後,陳師傅會先標記地點,再讓無人機返航,如果一箭下去野豬依然沒死,會再去補上一箭。第二天天亮之後,由大型的無人機上山去將野豬的屍體運出來,有的野豬體型過大,會切成兩半分批運輸。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野豬被無害化處理

據寶雞市渭濱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介紹,野豬捕殺後將統一進行無公害化處理,杜絕流入市場的可能性。根據全區試點方案,2025年計劃調控野豬200頭,每頭獵獲物由財政按標準確定補助,確保工作規範推進。

陳師傅表示,寶雞這次捕獵任務是10月底結束的,一共捕獵200頭,每頭補貼1500元。在工作結尾時,他們再用無人機去搜尋野豬的蹤跡幾乎就找不到了。

曾有馬匹遭誤殺,還有人利用無人機偷獵

通常來講,無人機狩獵的對象基本上都是破壞農作物的野豬,但是由於夜間視線受阻、無人機操作不當等諸多原因,誤殺甚至故意捕殺其他動物的事件也時有發生。

日前,山西呂梁一養殖場內,一匹馬在夜間中箭死亡。網傳視頻顯示,倒地的棕色馬匹身上插着斷掉的箭體。另一段視頻中,取出的箭頭上還殘留有血跡。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馬匹被無人機誤殺

據媒體報道,事發10月18日夜間,狩獵者使用無人機熱成像獵野豬時,空投箭體,扎中馬後導致馬匹死亡。田先生稱,箭體長70厘米左右,重量接近一公斤。

養殖場老闆田先生曾向極目新聞記者表示,其養殖場養了牛、駱駝等牲畜,這匹馬是養殖場內唯一的一匹馬。“是我花了一萬多元買的小馬,養了兩年多了,很傷心。”田先生稱,除了馬本身的價格,還有這幾年的馴養以及工人工資等成本。

11月7日,記者再次聯繫田先生,對方表示事情已經處理完畢,獲得了賠償。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湖南益陽兩名犯罪嫌疑人利用無人機技術盜竊黑山羊被抓

今年4月,湖南益陽公安曾通報一起類似案例,一名養殖戶報警稱,其放養於後山的黑山羊被盜。經警方調查發現,裴某、童某利用熱成像設備鎖定目標後,操縱無人機空投長達80厘米的鐵質“牙籤”進行獵捕。兩名犯罪嫌疑人因涉嫌盜竊罪已被依法刑事拘留。

另有山西晉城的孫先生在接受媒體採訪時表示,今年9月30日他飼養的駝隊里的一隻駱駝被無人機空投利刃殺害,駱駝有很深的十字貫穿傷口,他也曾在夜間拍到過不明無人機在家附近出沒,“我們當地警方非常重視,仍在調查中,相信一定會把壞人繩之以法。”

談到無人機誤殺或故意捕殺其他動物的事件,陳師傅坦言:“我也聽說過這些新聞,所以我和同事們在操作無人機時會更加謹慎,沒確定目標絕對不會輕易落箭。這次寶雞市的無人機狩獵野豬任務,我們捕殺200頭野豬,沒有一次誤殺。對於經驗足的操作手來說,野豬的外形和其他動物區別很大,一眼就能分辨出來,這些誤殺也許是新手經驗不足,但也有可能是有意為之。”

狩獵工具網上輕易可得,監管尚存空白

值得注意的是,類似“誤殺”事件頻發的背後,還有一個重要原因,相關的工具在網上輕易可得。

11月7日,記者在電商平台搜索無人機投擲器、箭頭等關鍵詞後,出現多家正在售賣的店鋪。

投擲器的價格多在400元上下,落箭的價格在每支15元左右,箭頭的價格在每支5元左右,也就是說,如果不算無人機的價格,這一套狩獵工具只需要400多元。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電商平台app截圖

隨後,記者以消費者的身份向其中一家店鋪諮詢,客服表示,無人機拋投器有多種型號,不同的飛行器需適配不同的拋投器,所攜帶的箭矢數量也有所不同,有的可以攜帶一支,有的可以攜帶三支,都是燈光感應控制的。每支箭的配重也有所不同,有350克的,也有500克的,如果是狩獵野豬,300斤左右的用500克的較好。為了避嫌,店內不出售箭頭。

此外,記者注意到,這些無人機落箭通常用“牙籤”作為代名詞,客服人員向記者表示,目前無人機箭支尚不屬於管制器具,不過有的地方可能已經嚴管了,需要關注當地政策,在捕獵時也要有狩獵證。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部分條款截圖

那麼,現行的政策有無關於無人機狩獵的明文規定呢?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野生動物保護法》第二十四條規定:“禁止使用毒藥、爆炸物、電擊或者電子誘捕裝置以及獵套、獵夾、捕鳥網、地槍、排銃等工具進行獵捕,禁止使用夜間照明行獵、殲滅性圍獵、搗毀巢穴、火攻、煙熏、網捕等方法進行獵捕,但因物種保護、科學研究確需網捕、電子誘捕以及植保作業等除外。前款規定以外的禁止使用的獵捕工具和方法,由縣級以上地方人民政府規定並公布。”

今年9月,湖南瀏陽市發布禁獵通告(2025年10月1日生效),其中明確提到,禁止使用無人機等飛行器輔助投射標槍或箭支裝具獵捕陸生野生動物。違反者將由市林業行政主管部門或相關行政主管部門依法給予行政處罰;非法攜帶各種國家規定的管制器具的,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治安管理處罰法》移送公安機關處理。

然而,更多的地方尚未將“無人機等飛行器輔助投射標槍或箭支裝具”列入禁用捕獵工具和方法的範圍,部分地區警方對於“箭頭是否屬於管制刀具”存在不同理解。對於這一新生事物,相關法律法規還存在一定空白。

技術革新提高狩獵效率,歸口管理部門待明確

另一方面,無人機狩獵究竟歸哪個部門管也是個問題。

依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民用航空法》第六條,無人機作為民用航空器,其管理歸屬於國務院民用航空主管部門;無人機所攜帶的箭矢如果劃分為管制器具則歸公安部門主管;無人機捕獵的野生動物則歸當地林業局主管,若對養殖戶牲畜造成損失,則涉及農業農村部門。跨部門管理也會造成一定困難。

30萬元打200頭野豬,當“賞金獵人”配備無人機:護農神器還是空中殺手? - 無人機狩獵裝備

實際上,無人機狩獵技術的發展本身無善惡。在過去,許多公益護農的團隊需要夜晚進山,帶着獵狗一同捕獵野豬,這種方式存在一定風險,也會對生態環境造成一定影響,獵狗在追捕過程中還可能受傷甚至死亡。

陳師傅表示,現在的無人機狩獵技術確實解決了這個問題,晚上捕獵標記,白天進山運走,提升了很大效率。此外,無人機熱成像在野外救援、空投物資、森林防火等方面多有應用。

寶雞市渭濱區林業局相關負責人接受採訪時也曾表示,(無人機狩獵)技術的應用既減少了對生態環境的干擾,又提升了防控效率,未來,渭濱區將繼續開展野豬種群的科學調控及無害化處理,推動生態保護與民生福祉的協同發展。

潮新聞在10月30日的評論寫道:技術進步絕不能以法治失序為代價。無人機本是造福人類的發明,可當它裝上殺戮工具,變成“空中殺手”時,法律必須站出來劃清底線。法律滯後一日,技術濫用就囂張一分。只有建立起識別碼溯源、空域管理、責任追溯的全鏈條監管體系,才能讓科技真正向善,守住生命尊嚴與公共安全。應當說,唯有公眾提升警惕,加強監管,填補法律制度漏洞,才能讓無人機回歸服務民生的本質,避免成為懸在養殖戶和公眾頭頂的空中威脅。

(來源:極目新聞)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