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雷軍分道揚鑣,美的方洪波言論刷屏,十幾萬字報告拆解小米

十年前,美的掏出12億真金白銀,押注小米,盼著這個互聯網新貴能帶傳統家電“飛”進智能時代。

十年後,美的清倉小米股票,套現近20億,董事長方洪波直言:“我們做了十幾萬字的小米研究報告。”

昔日“黃金搭檔”,如今分道揚鑣,這不是感情破裂,而是商業世界最赤裸的真相:沒有永恆的盟友,只有永恆的利益

表面看,這是一場體面分手:雷軍說“相互學習”,方洪波稱“小米帶來活力”。可細品之下,全是刀光劍影。

當初合作,是因為互補:小米缺製造,美的缺流量;小米要生態,美的要年輕化。雙方各取所需,聯手講了個“智能家居”的大故事。可故事講著講著,主角變了,小米不再滿足於做平台,它親自下場造空調、冰箱、洗衣機,而且一出手就是百萬台量級,市佔率直逼前三。

你當我是生態夥伴,我卻成了你的對手。這就像你請了個裝修隊,結果對方看中了你家地段,轉頭在隔壁蓋了棟一模一樣的樓,還賣得比你便宜。換誰不慌?

美的當然慌過。但方洪波的高明之處在於,他沒罵街,沒拉黑,反而冷靜到近乎冷酷:

“我們研究了十幾萬字的小米。”

這不是嫉妒,是敬畏;不是抱怨,是備戰。傳統巨頭終於明白:互聯網公司不是來“賦能”的,是來“搶飯碗”的。

更諷刺的是,小米的打法,恰恰踩中了傳統家電最痛的軟肋,效率與用戶感知。美的有工廠、有技術、有幾十年供應鏈積累,但年輕人不知道;小米一台空調賣1799,線上下單次日達,評論區還能和產品經理吵架,這種“參與感”,是老品牌砸十個億廣告都換不來的。

於是,一場不對稱戰爭打響了:一邊是重資產、長周期、靠渠道吃飯的傳統巨頭;一邊是輕資產、快迭代、靠數據驅動的互聯網新軍。

戰場不在車間,而在直播間、在小紅書、在年輕人的購物車裡。

有趣的是,這場廝殺並未兩敗俱傷。 2024年,小米空調銷量暴漲50%,美的市佔率也漲了2.36%。

說明什麼?市場不是零和遊戲,而是被新玩家激活的增量池。小米把年輕人拉回家電消費,美的順勢升級產品、優化服務,消費者贏了,行業活了,只有那些固步自封者輸了。

但別被“良性競爭”的糖衣迷惑。

美的清倉小米,絕非“正常投資操作”那麼簡單。資本紐帶斷裂的背後,是戰略信任的崩塌。當合作夥伴變成最大威脅,繼續持股就是給自己埋雷,萬一哪天小米用生態鏈壓價,美的連反抗都顯得“不地道”。

方洪波那句“你想把哪一家擠下去?”看似調侃,實則警醒。

小米的野心寫在PPT上:三年大家電頭部,十年汽車前五……可現實是,顛覆者往往高估自己的速度,低估行業的壁壘

空調不是手機,冰箱不是耳機,大家電拼的是可靠性、售後網、安裝體系,這些,恰恰是互聯網思維最難啃的硬骨頭。

而美的的反擊,也遠不止“研究小米”這麼被動。它早已悄悄轉身:發力ToB業務、佈局海外、加碼工業技術,甚至把機器人業務做到全球前列。

真正的巨頭,從不在一棵樹上吊死。

回看這段十年恩怨,最值得玩味的,是雙方的態度。小米依舊高調,喊著“性價比”“感動人心”;美的卻異常低調,只用財報說話。一個在造夢,一個在築牆,這或許正是新舊商業邏輯的根本差異。

未來,家電戰場只會更殘酷。 AI、物聯網、能源管理……技術浪潮一波接一波,沒人能靠吃老本活下去。

美的與小米的故事告訴我們:合作可以始於理想,但終將歸於現實;競爭未必是你死我活,但必須全力以赴。

至於消費者?管他誰和誰分手,只要空調夠涼、冰箱省電、價格實在,我們就繼續下單。畢竟,在商業的世界裡,唯一不會背叛我們的,只有好產品。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