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可它在我們國家發展史上,曾經卡過好大一道脖子。西方國家技術封鎖嚴格,核心零部件進口貴不說,還總受制於人。誰能想到,2002年這樣一個普通年份,一個24歲的車間小夥子,愣是憑着一雙手藝,幫國家解了燃眉之急。洪家光沒高學歷,沒顯赫背景,就靠實打實的鑽研,把西方壟斷多年的金剛石滾輪技術給啃了下來,國家後來給了他800萬特殊貢獻獎。
青年技工破解加工難題
航空發動機葉片加工,是個精細活兒,公差要求嚴到頭髮絲的二十分之一。2002年底,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公司接到緊急任務,得趕在春節前做出金剛石滾輪,這東西是修正葉片的核心工具。西方技術封鎖多年,我們國內一直依賴進口,成本高,進度慢。公司里最拿手的是劉永祥師傅,可他那會兒生病住院了,車間一下子亂了套。洪家光站了出來,他進廠才三年,主攻車削,可這滾輪磨削難度大,稍有偏差,整個批次葉片就廢了。
洪家光接手後,沒耽誤一分鐘。他白天跟老員工學經驗,晚上算數據,改工藝。十幾天下來,第一件合格品出來了,精度穩在0.003毫米以下。這不光完成了任務,還讓他琢磨出新方法,把加工效率提高了三倍。以前一台老機器一天出不了幾件,現在翻倍不說,報廢率也降了。
國家航空項目正卡在這兒,他的突破直接解了圍。金剛石滾輪這技術,西方守得死死的,進口一套得花大價錢,洪家光一上手,就讓我們自產自足了。節省的錢不說,關鍵是擺脫了卡脖子,項目進度提速,國家實力跟着上台階。
這項成果推廣後,很快就用到更多型號發動機上。洪家光沒停步,他把心得寫成資料,教給同事。西方那邊聽說後,派人來挖角,開出千萬美元年薪,想把他拉去美國。洪家光一口回絕了,他說乾的就是祖國的事情。
農家子弟成長為工匠
而洪家光1978年生在瀋陽農村,家裡窮,從小幫父母干農活。初中一畢業,學費交不起,就進了黎明技校。那是1994年,技校教的手藝實打實,他對航空零件感興趣,天天泡在車間里練。1999年畢業,直奔瀋陽黎明航空發動機集團,當上車工。廠里條件一般,流水線重複活兒多,可他不抱怨,加班加點學。車間有勞模孟憲新,他求着拜師,起初孟師傅不收,後來看他每年工作7000多小時,速度是老工兩倍,才點頭。
兩年里,洪家光把車、銑、磨、鏜全學會了,手藝穩。2002年那次任務,就是他積累的爆發。沒學歷背景,他靠的就是這份韌勁。從農家子到技工大師,一路沒捷徑,全憑苦練。技校畢業的他,進廠後沒閑着,自學圖紙,改工具。國家推職業教育,就是為了多出這樣的能人。
團隊攻關助力航空騰飛
而且洪家光的技術一推廣,國家航空發動機國產化就加速了。從1960年代起,我們就得自力更生,高精度滾輪曾是痛點,他的創新至少省下上千億採購費。2015年,他建起技能大師工作室,帶團隊攻關。到2022年,工作室搞定84項難題,解決上百生產問題。2021年,還接了敏捷工裝調試平台,精度達標,效率翻番。他把經驗寫成《車工技能操作絕技絕活》,培訓2000多人,資源共享。
國家2017年給他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大國工匠稱號也到手。那年領獎台上,他代表工人發言,強調集體力量。工作室從幾人到團隊,專利30多項,覆蓋塗層到夾具。我們航空從進口依賴到自主可控,洪家光功不可沒。
如今,航空發動機推力指標追國際水平,洪家光還在崗位上。他的貢獻,不止技術,更是精神傳承。獎勵800萬,是鞭策,更是責任。他用本事回報國家,我們每個人都該想想,怎麼為集體添磚加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