雙十一購物狂歡進入倒計時,社交平台被一款”硬核裝備”強勢霸屏——a4至a3尺寸、材質堅硬的巨型吊牌,成為女裝電商店鋪的”標配”。
這一看似頗具爭議的物理防禦設計,不僅收割千萬級話題流量,更直白揭開了線上女裝行業的生存痛點:常年高企的退貨率,正倒逼行業開啟自救。
這場商家自發的防護行動,為雙十一消費高峰築牢防線,更為行業長期健康發展探尋破局之路。
退貨亂象
“女裝狗都不做”的行業調侃,背後是難以承受的高退貨壓力。普通電商平台女裝退貨率常年穩定在50%-60%,直播電商賽道因帶貨模式特性,退貨率更是飆升至70%-80%。
雙十一期間的集中下單與退貨潮,更讓商家雪上加霜,部分店鋪退貨率較日常翻倍。
比高退貨率更棘手的是退貨亂象。部分消費者鑽”七天無理由退貨”的規則空子,穿着新衣參加派對、旅遊拍照、出席重要場合後,將帶有汗漬、粉底液痕迹、輕微磨損的商品退回。這不僅讓商家承擔單筆約25元的運費險、倉儲、清洗綜合成本,更導致商品徹底喪失二次銷售價值。而維權舉證流程複雜、取證難度大,多數商家只能吃”啞巴虧”,高退貨率逐漸成為擊穿利潤底線的”致命傷”。
這一困境並非中小商家專屬,頭部品牌同樣深陷泥潭。
某頭部網銷企業負責人張先生向羊城晚報記者透露,其公司年銷售額達1億多元,但凈利潤僅兩三百萬。”我們光是應對退貨產生的倉儲分揀、清洗修復費用,一年就要花掉近千萬,再加上平台傭金、推廣成本,利潤被壓縮得幾乎看不見”,張先生的感慨道出了行業的普遍焦慮。他直言,團隊曾嘗試通過提升定價覆蓋成本,卻導致合規消費者流失,陷入”不漲價虧、漲價更虧”的兩難境地。
中小商家的生存壓力更甚。廣州一位從事女裝電商的李女士對記者表示,她店鋪年銷售額約800萬元,退貨率卻高達75%。”去年雙十一,我們備貨500萬元,最後退貨量接近400萬元,光運費險賠付就花了12萬,很多退回的衣服有明顯穿着痕迹,根本沒法二次銷售,直接虧損超80萬”。
剛入局電商不到一年的王小姐,對羊城晚報記者說,她因3個月內遭遇多次惡意退貨,直接關閉了店鋪:”小本生意根本扛不住,單件衣服的毛利才30元,一次惡意退貨就虧25元,再加上商品報廢,賣10件都補不回1次損失”。
此前,1200萬粉絲的”吾歡喜的衣櫥”、抖音昔日帶貨top1″羅拉密碼”等頭部玩家,也因高退貨疊加流量成本攀升、行業內卷加劇等壓力,或黯然閉店,或陷入資金鏈斷裂困境,行業破局迫在眉睫。
巨型吊牌
面對生存危機,有商家率先拿出務實解決方案,巨型吊牌的走紅正是行業自救的直觀體現。
這款被網友戲稱為”防白嫖神器”的裝備,核心優勢在於”低成本、高效率、不傷及合理消費”。據四川某吊牌生產商透露,自2025年3月首批產品入市,近兩月訂單量已達四五萬個,雙十一前夕更是迎來訂單暴漲,部分熱門款式供不應求。
記者從東莞一家從事吊牌生產設計的企業了解到,從性價比來看,巨型吊牌單個成本僅增加0.1-0.3元,卻能有效規避單筆25元左右的惡意退貨損失。
設計上,其大尺寸、硬材質的特性,讓消費者穿着時會產生明顯不適感,能精準攔截”穿後退貨”的惡意行為,卻不影響正常試穿檢查面料、版型。電商賣家的實踐數據印證了其效果:啟用巨型吊牌後,店鋪惡意退貨率從42%大幅降至18%,釋放的資金得以重新投入產品設計與品質升級。
“我們還在吊牌上增加了’穿着後退回需承擔清洗費’的提示,配合硬材質設計,效果很明顯”,廣州女裝商家陳先生介紹,自9月啟用巨型吊牌以來,店鋪收到的帶污漬退貨量下降了60%。
部分商家還推出了配套措施,如將吊牌與衣物縫線簡易固定,若強行拆除會留下痕迹,進一步降低惡意退貨的可行性。
重構生態
雙十一前夕的巨型吊牌刷屏,引發了全網對電商消費生態的深度思考與熱烈討論。
網友觀點雖有分化,但支持方佔比顯著:多數人認可這是商家合理自救,既能有效整治退貨亂象,避免誠信消費者在雙十一買到二手衣物,也讓商家的合法權益得到更有力的保障;中立派網友呼籲,以此為契機,進一步細化規則、平衡商家與消費者的利益邊界;即便持反對意見的網友,也認可”整治惡意退貨”的必要性,僅針對吊牌設計細節提出優化建議,希望在防護與消費體驗之間找到更好的平衡點。
業內人士指出,巨型吊牌只是行業破局的起點而非終點。要實現長期健康發展,還需要多方合力構建良性生態:商家需在使用防護手段的同時,加大對商品質量、尺碼標註精準度、詳情頁信息真實性的投入,從根源上減少合理退貨;消費者也應秉持誠信購物理念,理性行使”七天無理由退貨”權利,杜絕濫用規則的惡意行為。
文|記者 彭紀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