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驚人相似!從康熙收台的戰略棋局,看如今兩岸統一進程更清晰

歷史驚人相似!從康熙收台的戰略棋局,看如今兩岸統一進程更清晰。

年初王毅在台上說了一句直白的話,台灣的唯一稱謂就是中國的台灣省,話甩出去,島內一陣議論,有人揣摩口風,有人拿尺子量態度的硬度,聽起來新鮮,其實不新,清朝那會兒就這樣叫,康熙怎麼收回的台灣,攤開看看,今天這盤棋就躺在那兒。

先把當時的場景擺出來,康熙接手的時候,內地一攤子事兒沒收拾完,三藩在南方鬧,北面沙俄盯著邊境,海上還有鄭氏在台灣立著旗,陸上的事兒一堆,水師薄,渡海不現實,打是個打,能不能打下來是另一個事兒,先不硬碰,先說話。

使臣帶話過去,鄭經肯回來,八閩王能封,名位不低,俸祿不減,地方諸侯那種安排,給面子,給空間,回頭就好過,鄭經看了看內地的局勢,三藩動靜越來越大,心裡起了盤算,提出仿朝鮮制,名義聽中央,實際自己管自己,這個口子一開,中央伸不進去手,康熙一句話壓住了,朝鮮是外國,鄭經是中國人,兩回事,談不攏,掰了。

鏡頭拉到現在,大陸擺出一國兩制,政策面寬,經濟文化製度留了空隙,鄧小平那時候和蔣經國之間有過聯絡,差距不遠,後來島內換了政黨,路線變了,李登輝推漸進,陳水扁拋兩國論,蔡英文掛維持現狀牌再往去中國化那邊踩,賴清德把相關表述放在台上,語氣更直,陸地這邊一直把九二共識放桌面上,只認一個中國,其他都好談,島內不接,時不時做試探,邊線外沿來回蹭。

說不攏,那就讓現實把賬算清,康熙那會兒沒海軍優勢,拿了遷界禁海,福建廣東沿線人往裡撤,三十里之外空出來,私跑的按軍法辦,百姓辛苦,鄭氏的補給線也斷了,台灣地裡產出來的糧有限,早年靠大陸和東南亞的船貨才能穩,港口冷下來,軍餉發不全,隊伍心裡起波動,手裡又拿了紙張,平海咨文往島裡撒,清朝這邊財力秩序怎麼鋪,鄭氏那邊帳怎麼亂,人心往哪兒靠,字就在那兒,刀沒動,心先動。

現在換種做法,經濟這頭先看賬本,大陸是台灣最大的貿易夥伴,進出口體量擺著,台企的人在大陸開廠、設點、做服務,鏈條一環扣一環,脫鉤這個詞說得輕,企業怎麼搬,訂單怎麼續,員工怎麼轉,老闆自己會算,法規那條早畫出來了,二零零五年反分裂國家法放著,法理上的那條線誰踩誰知道,軍務這塊常態演訓在跑,海峽中線的傳統線沒了,金門上空有無人機繞過去,導彈測試擦著台北的天走,數據和軌跡都公開,話不往激烈上說,台軍心裡有數,節奏和強度跟過去不是一種量級,信息面更直白,央媒把島內的新聞拿出來講,社交平台把事件一件件往外推,誰做了什麼,一條一條曬,聲浪有高有低,人群看多了,自然有感。

等到刀子的環節,康熙壓了二十年,把施琅放出來,澎湖一戰,局面迅速收住,鄭軍隊列沒人覺得能扛多久,投降的旗子先上來,康熙不想一直打血仗,先決心一場定住,後面治理才能順,今天的邏輯也就這樣,國防建設拉了幾十年,裝備和體係不是擺在展台上看,島內評估也在那兒,真有事兒,能頂多久,各軍種自己的表格上都有數字,外鏈上火箭軍的準備一直在更新,北京把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句話放在公開場合,是個提醒,統一不是口號,是方案,是調度,是預案,你再往前挪,武力這個選項也在清單裡。

過程不會是一下子按下去,先封,再壓,再乾擾,電磁把信號做掉,外部的聯通減弱,航線港口逐項處理,順序排清楚,觸點一處處收緊,眼前這套方法是不斷迭代過的,康熙當年等,是為了一次乾淨收住,現在的節奏也在等,是為了控制住變量。

拉回到題眼,統一這個事兒不討論要不要,討論怎麼把路走完,歷史把路演過一遍,康熙那套先撫後兵,先拉回心,再下決斷,今天對台也是先把話說透,空間給足,手段備齊,目標一直沒變,當年招撫不應,施琅登陸,史書寫在那頁,現在如果路線繼續往分離的方向踩,局面不會長期停在原地,王毅那句話看似是個稱謂,其實是策略標尺,台灣是中國的台灣省,這個定位不改。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