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隨著各國旅遊簽證政策不斷放寬,出國門檻越來越低,但“免簽”並不等於“隨意出入”,它代表的是國家之間基於信任的合作與開放。
然而,總有人把這份信任當成漏洞,把“旅遊”變成非法滯留的“跳板”。
所謂的“脫團”,早已不是新鮮事。它不僅擾亂正常旅遊秩序,影響行業聲譽,更可能讓他國對中國遊客的信任度下降,最終導致簽證政策再次收緊,甚至影響到更多守規矩的出行者。
![]()
韓國免簽剛落地,就有人脫團被抓
近期,韓國宣布對中國遊客試行免簽政策:自9月29日起至2026年6月30日,只要是3人及以上的中國團隊遊客,就能享受15天免簽入境。
然而,政策剛實施沒多久,就被個別人“鑽了空子”。
據韓國首爾出入境外國人廳移民特殊調查隊10月21日消息,兩名通過免籤制度入境的中國遊客在抵達韓國仁川機場後立即脫團失踪。
幸運的是,韓國警方在10月17日與18日將兩人相繼抓獲。
更誇張的是,這已經不是首次。僅在數日之前,就有另一批通過同樣方式“失聯”的中國遊客被查獲。
截至目前,6名脫團遊客中已有3人被抓,還有3人下落不明。
據了解,這些人都是通過“旅遊登錄許可製”免簽入境的——乘坐郵輪來韓的中國團隊遊客,可免簽停留3天。
他們在9月29日乘坐“夢想號”郵輪抵達仁川港,參加完當地的“炸雞啤酒”活動後,便集體脫離隊伍、消失不見。
![]()
澳大利亞:押金20萬也攔不住脫團潮
事實上,中國遊客“脫團”現象並非韓國獨有。在澳大利亞,這類事件更是屢見不鮮。
不久前,就有網友爆料稱,兩名中國遊客在澳洲集體脫團、非法滯留。旅行社因此被通報批評,涉事部門可能面臨嚴厲處罰。
![]()
有的旅行團甚至直接“團滅”——20多名遊客集體失踪,押金高達20萬元也沒人願意要。
![]()
社交平台上類似的故事比比皆是:“我們同事的妻子去英國跟團遊,結果回來後說團裡竟然跑了兩個人。”
還有人回憶起更誇張的經歷:“2000年我第一次去韓國旅遊,整個團一共16個人,結果第一天剛落地,就跑得只剩我和我老公兩個人。”
另一位網友也分享道:“2010年以後的一次韓國跟團遊中,團裡有三位看起來並非城市居民、經濟條件也一般的男性。導遊察覺有些異常,特意安排男地陪與其中一人同住,並將所有人的護照統一保管。沒想到第二天一早,這三個人依然消失了。”
從網友的分析來看,這些脫團行為多經過精心策劃。有人好奇:他們是不是行李特別多?
但知情人表示:真正打算“黑”下來的,反而會輕裝上陣——方便逃、方便藏。至於行李,回頭讓國內郵寄,或者乾脆在當地再買。
為了防止脫團,不少旅行社要求遊客繳納高額押金,金額從幾萬到二十萬不等。可惜,即使這樣,也擋不住那些一心想滯留國外的人。
一旦遊客脫團,旅行社面臨的不只是經濟損失,還可能被使領館“拉黑”,影響後續簽證業務。
有業內人士透露,部分持有ADS簽證資質的組團社每年都會被分配一定的“脫團名額”。在名額範圍內,旅行社只會收到警告信;但如果脫團人數超標,可能直接被暫停業務。
![]()
吸取澳洲等國的教訓,韓國在實施對華免籤時,也做了風險防控。
他們將旅行社的資質與脫團率掛鉤,如果某家旅行社的遊客脫團率超過警戒線,就會被重新評估甚至暫停免簽業務。
這種“連坐機制”,讓旅行社不得不在報名環節就嚴格篩查、在行程中密切監管。
對於這些脫團事件,網友的評論幾乎一致:
“自己想非法滯留,卻害大家免簽被收緊,太自私了!”
“出國旅遊代表的不只是個人,更是國家形象。”
“希望旅行社能多提醒違規後果,讓大家知道一旦被抓,不僅害自己,還害整個群體。”
這話說得沒錯,免簽是信任,也是責任。
遵守規則,不僅是對自己負責,更是在為所有中國遊客爭取尊重與便利。
圖片及信息來源: 非註明原創均來自網絡,文章/圖片如有侵權請聯絡留言,會立即刪除。
聲明:本公眾號發布的文章和圖片等出於為公眾傳播有益信息為目的,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等作任何形式的保證。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非獲授權不可使用本公眾號的內容,違者需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眾號不對文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發布的所有廣告負有任何責任。
圖片及資料來源:所有無水印或註明均來自網絡
免責聲明:本公眾號發表的文章、圖片出於向公眾傳播有益信息的目的,並不意味著贊同其觀點或確認其內容的完全真實性,也不對其科學性、嚴肅性做出任何保證。其他媒體、網絡或個人未經授權不得使用本公眾號內容,違反者須承擔版權等法律責任。本公眾號不對文章中出現的所有第三方廣告以及發布的所有廣告負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