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本不到28元,竟賣出72000元天價!全國上千名受害者,警方出手

養老詐騙的陷阱往往藏在“關懷”的偽裝之下,一群不法分子利用老年人對健康的渴望,將廉價保健品包裝成“治病神藥”,用精心設計的話術騙取畢生積蓄。 2025年8月,浙江寧波警方接到一起報警,揭開了一個涉案金額超千萬元、波及全國上千名受害者的養老詐騙案。犯罪團伙將成本不到28元的普通中成藥,吹噓為“國醫大師特製神藥”,以一療程7.2萬元的天價兜售。目前,47名涉案人員已被採取刑事強制措施,案件正在進一步偵辦中。所有信息均來自警方通報及當事人陳述,力求客觀還原事件經過。

電話“問診”:77歲老人落入連環套

2025年8月3日上午9點多,77歲的劉老太正坐在陽台的藤椅上曬太陽,手里摩挲著剛收到的體檢報告——報告顯示她肺部有小結節,這成了她近段時間的心病。固定電話突然響起,來電顯示是陌生號碼,聽筒里傳來一個溫和的女聲,自稱“國醫大師的助手小張”。

“劉阿姨您好,我們是北京中醫藥研究院的,通過社區健康檔案了解到您有結節問題。”對方准確說出了劉老太的年齡和體檢異常項,讓她瞬間放下戒備。小張接著說,他們的“國醫大師”是國家認證的權威專家,專治各類結節,甚至能“預防癌變”,但大師問診名額稀缺,一般不對外接診。

劉老太正想問怎麼預約,小張話鋒一轉:“您運氣真好,剛好有個會員退訂了名額,而且您還是大師徒弟的線上學員,算’自己人’,才破例給您留著。”掛斷電話不到三小時,一個顯示為北京區號的電話打來,聽筒裡的男聲低沉穩重,自稱“李大師”,開口就說:“你的結節再不調理就危險了,我給你配三種特製中藥,三個療程就能根治。”

當天下午,“醫館工作人員”小李添加了劉老太的微信,讓她拍攝舌苔照片和手部穴位圖,說是方便“大師精準辨證”。半小時後,小李發來一段語音,稱“大師看過了,您的體質適合’通絡化結方’,現在訂購能享會員價”,隨即發來藥品圖片——深色藥盒上印著“國醫大師監製”字樣,還貼著“內部專供”的金色標籤。

見劉老太有些猶豫,小李又發來幾段“患者反饋”語音,內容全是老人感謝“大師”治好結節的話。劉老太想起體檢報告上的提示,咬咬牙支付了1000元“診金”。接下來的三天,小李每天都會打電話,一會兒說“藥材是雲南深山的野生品種,採摘難度極大”,一會兒講“前幾天有個老人沒搶到藥,現在病情惡化了”,不斷誇大藥效和稀缺性。

劉老太中途曾提出想先買一個療程試試,小李立刻回應:“大師的藥方必須按療程配,拆開就沒效果了,而且現在付款能減免5000元,明天就恢復原價。”被話術裹挾的劉老太,分三次將7.1萬元尾款轉到了小李提供的個人賬戶——這筆錢是她和老伴的養老積蓄。

8月8日,劉老太收到一個快遞,裡面是三盒包裝簡陋的膠囊,和小李發來的圖片相差甚遠。她按說明吃了三天,不僅沒覺得舒服,反而有些腸胃不適。她想聯繫小李問問情況,發現微信消息沒人回,打電話也提示“已關機”。直到8月10日,老年大學的群友發了一條反詐提醒,附的詐騙套路和她的經歷一模一樣,劉老太才猛然驚醒,手裡的藥盒“啪”地掉在地上。 8月11日一早,她在鄰居陪同下走進了寧波市公安局鎮海區分局蛟川派出所。

真相大白:“神藥”實為廉價中成藥

接到報警後,民警立刻對劉老太提供的“神藥”進行核查。藥盒上沒有國家批准的保健食品“小藍帽”標識,生產廠家是一家位於河南的小型藥企,標註的成分是丹參、黃芪等常見中藥材。民警帶著藥品前往市場監管部門做成分鑑定,結果顯示,這些藥品就是普通中成藥,不含任何特殊有效成分,每盒成本不到28元,在網上藥店的售價也僅30元左右,根本不具備“抗癌、化解結節”的功效。

“這就是典型的精準詐騙,先通過非法渠道獲取老人的健康信息,再用’權威身份’和’稀缺名額’降低警惕。”辦案民警介紹,他們調取劉老太的通話記錄發現,所謂的“北京來電”其實是通過網絡虛擬撥號生成的,實際呼出地在外省某縣城。結合資金流向追踪,警方鎖定了一個位於外省的詐騙窩點,窩點內人員分工明確,有專門負責打電話的“話務員”、偽裝專家的“講師”、處理訂單的“客服”,形成了完整的詐騙流程。

8月16日,專案組民警驅車12小時遠赴外省,在當地警方配合下展開抓捕。行動選在清晨6點,窩點所在的民房還亮著燈,透過窗戶能看到裡面擺滿了電腦和電話,幾名年輕人正對著話術本念稿子。民警破門而入時,一名“話務員”還在打電話:“張阿姨,您的結節再不治就晚了,大師的藥就剩最後三盒了……”現場共抓獲12名嫌疑人,查扣涉案手機36部、電腦18台,以及未打包的“神藥”200餘盒。

深挖徹查:揪出背後千萬元犯罪網絡

第一次抓捕後,民警在梳理嫌疑人的聊天記錄和賬本時發現,這個窩點只是冰山一角。賬本上記錄著“藥房王老闆”“廣州李隊”“武漢分點”等字樣,且每月都有固定資金轉給外省一家藥房。進一步調查顯示,這家藥房是整個詐騙網絡的“貨源中樞”,專門從藥廠低價收購普通中成藥,更換包裝後賣給多個詐騙團伙,再由團伙各自包裝成“大師秘方”“宮廷聖藥”等噱頭對外銷售。

“僅寧波就有16名受害者,涉案資金約20萬元,全國范圍內的受害者肯定更多。”辦案民警通過分析物流數據和資金流水,發現與該藥房合作的詐騙團伙有6個,分佈在4個省份,受害者遍布全國20多個城市,其中年齡最大的89歲,最小的62歲,不少人因相信“神藥能治病”,延誤了正規治療。

9月4日凌晨,寧波市公安局刑偵支隊統籌市縣兩級警力,出動60餘名民警,在4個省份同時展開收網行動。在涉案藥房的倉庫裡,民警查獲了近萬盒待發貨的“神藥”,包裝盒上的“監製人”名字各不相同,但成分完全一致。藥房負責人交代,他們每月能賣出3000多盒藥,每盒以80元的價格賣給詐騙團伙,團伙再以數万元的價格轉手,利潤率高達數百倍。

此次行動共抓獲嫌疑人35名,搗毀詐騙窩點5個、涉案藥房1個,凍結涉案資金800餘萬元。經初步核查,該犯罪網絡涉案金額高達千萬元,受害者超過1000人。目前,包括藥房負責人在內的47名嫌疑人,均因涉嫌詐騙罪被警方採取刑事強制措施。

警方提醒

老年人應增強健康防護意識,牢記保健品不能替代藥品,任何宣稱“包治百病”“根治頑疾”的宣傳均為虛假信息。切勿輕信陌生來電中的“專家”“大師”,更不要接受所謂的“遠程辯證”“線上開方”。

遇到要求向個人賬戶、不明二維碼轉賬,或以“名額有限”“過期不候”等理由催促付款的情況,務必提高警惕,第一時間與子女商量,或撥打12315、110向有關部門求證。一旦發現上當受騙,要妥善保留通話記錄、轉賬憑證、藥品包裝等證據,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

劉老太的遭遇並非個例,那些打著“關懷”旗號的詐騙話術,往往藏著吞噬養老錢的陷阱。守住養老錢袋子,既需要老年人提高警惕,更離不開子女的日常陪伴與提醒——多一句關心,或許就能避免一場悲劇。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