輪到俄羅斯被毒打,烏軍連夜打響大規模突襲,莫斯科方向猛烈爆炸

俄羅斯毒打烏克蘭,烏克蘭也毒打俄羅斯。據媒體消息,烏軍已經連夜打響大規模突襲,向包括莫斯科方向的俄羅斯多個區域發射了大約200架無人機,俄方記錄到的無人機擊落數量超過190架,其中光是莫斯科就有40架無人機被擊落。

前言

2025 年10 月27 日凌晨,烏克蘭武裝部隊發起代號“秋霜” 的大規模跨境突襲行動,打破了俄烏衝突以來的戰場態勢平衡。

這場行動以無人機蜂群突擊為先導,地面特種分隊滲透為核心,在俄羅斯境內13 個地區同時展開,其中莫斯科州附近的爆炸聲尤為劇烈,引發俄方全國性的防空警報。

行動始於凌晨1 時15 分,烏克蘭國家安全局(SBU)操控的首批120 架FPV 無人機從俄邊境地區及境內潛伏點同步起飛,分為17 個波次撲向預定目標。

莫斯科西南約80 公里的庫賓卡空軍基地率先傳來爆炸聲,衛星合成孔徑雷達圖像顯示,基地內停放的2 架圖- 95MS 戰略轟炸機被精準命中,機體殘骸在火光中坍塌。

幾乎同一時間,莫斯科西北方向的茹科夫斯基機場也發生連續爆炸,當地居民拍攝的視頻顯示,夜空被照亮的同時伴隨巨大衝擊波,部分民房窗戶玻璃震碎。

地面戰場同樣緊張,烏軍第73 海軍陸戰隊突擊旅的3 支特種分隊,借助夜色掩護滲透至俄布良斯克州邊境地帶,對俄軍後勤補給站實施破襲。

現場痕跡顯示,特種分隊使用便攜式反坦克導彈摧毀了6 輛軍用油罐車,並用定時爆炸裝置破壞了鐵路運輸線,導致莫斯科至俄烏邊境的軍用物資運輸中斷。

俄國防部在凌晨4 時發布的緊急通報中確認,此次突襲範圍最遠延伸至奧倫堡州,距烏克蘭前線約1200 公里,創下衝突以來烏軍跨境打擊的最遠距離紀錄。

目標與現場細節

莫斯科方向的猛烈爆炸集中發生在凌晨2 時至3 時30 分之間,主要涉及兩處關鍵目標。其中一處是位於莫斯科州希姆基的俄軍西部軍區通信樞紐,爆炸造成樞紐內3 座信號塔倒塌,光纖傳輸線路被切斷,導致俄軍在莫斯科周邊的指揮通信出現約40 分鐘的中斷。

俄應急部門的現場勘查報告顯示,爆炸由無人機投下的溫壓炸彈引發,爆炸中心形成直徑5 米的彈坑,周邊200 米範圍內的電子設備均遭電磁脈衝破壞。

另一處爆炸點位於莫斯科東南郊的科洛姆納軍械庫,這裡存放著俄軍用於前線的防空導彈組件。目擊者稱,爆炸共分三次發生,前兩次間隔約15 分鐘,第三次爆炸最為劇烈,升起的蘑菇雲在莫斯科市區清晰可見。

俄軍方隨後證實,軍械庫內部分SA-21 防空導彈的推進劑被引爆,造成2 名值班士兵受傷,多座彈藥儲存庫受損。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針對莫斯科方向的襲擊展現出精準的戰術協同。負責監控空域的俄軍A-50 預警機在凌晨1 時50 分被另一架無人機牽制在聖彼得堡附近,導致莫斯科周邊的防空雷達出現監測盲區,為突擊無人機創造了可乘之機。

俄防空部隊雖擊落了37 架來襲無人機,但仍有12 架成功突破防線,凸顯了此次行動的策劃周密性。

潛伏滲透與技術支撐的結合

烏軍此次大規模突襲的成功,得益於長期潛伏的特工網絡與先進技術手段的結合。俄聯邦安全局事後披露,參與行動的烏克蘭特工已在俄境內潛伏長達18 個月,部分人員甚至在俄地方安全機構附近設立了秘密指揮點。

這些特工通過租賃卡車,將FPV 無人機藏匿於貨箱頂部的木製偽裝結構內,借助民用物流網絡運送到俄境內各突擊點,這種隱蔽方式成功避開了俄軍的陸路檢查。

技術層面,美國提供的衛星數據與“星鏈” 網絡發揮了關鍵作用。英國《金融時報》援引美方官員的話稱,華盛頓向烏軍提供了覆蓋俄境內的高精度衛星圖像,這些數據由120 餘顆美軍及商用衛星採集,經歐洲接收站處理後,通過加密渠道傳輸給烏軍指揮中心。

軍事專家米哈伊爾・季莫申科指出,這些數據不僅包含目標位置信息,還標註了俄軍防空系統部署、地形遮蔽區及最佳突襲航線,甚至精確到不同時段的天氣對無人機飛行的影響。

更值得關注的是AI 技術在襲擊中的應用。烏軍通過在博物館對俄製戰機進行圖像採集,對無人機進行自主識別訓練,使其能夠在復雜環境中精準鎖定圖- 95、圖- 22M3 等戰略目標。

此次襲擊中,多架無人機在被俄軍防空火力鎖定時,自主啟動規避程序,借助建築物與地形掩護完成攻擊,展現出“民用硬件+ AI 算法” 的低成本作戰優勢。

裝備與體系的雙重短板

烏軍的突襲暴露了俄軍防禦體系的嚴重漏洞,尤其是在應對新型無人機威脅方面存在明顯不足。俄軍方數據顯示,此次烏軍出動的193 架無人機中,僅有156 架被成功攔截,攔截率約80.8%,低於衝突初期90% 以上的平均水平。

分析指出,這一差距源於俄軍防空系統的固有缺陷—— 傳統的S-400 防空導彈主要針對高空高速目標,對低空低速的小型無人機攔截效率低下,而近程防空火砲則因彈藥庫存不足,難以形成密集防禦網。

裝備老化與維護問題進一步削弱了俄軍的防禦能力。作為防空核心的A-50 預警機已服役超30 年,其雷達系統對小型目標的探測距離僅為80 公里,且無法同時跟踪多個低空目標。

此次行動中,俄軍部署在莫斯科周邊的6 輛“鎧甲- SM” 防空系統因雷達組件故障未能及時啟動,其中2 輛的備件早在3 個月前就已申請更換,但因供應鏈問題遲遲未能到位。這種裝備保障的滯後性,使得俄軍難以應對烏軍的多波次突襲。

戰略層面,俄軍過度依賴前線防禦,對本土縱深的防護重視不足。此次遭襲擊的多個目標位於距前線3000 公里以上的腹地,這些區域此前被視為“絕對安全區”,僅部署了基礎防禦力量。

烏軍的行動徹底打破了這種認知,證明即便是俄心臟地帶也難以規避打擊風險。

俄軍報復與戰場態勢變化

突襲事件發生後,俄軍迅速啟動報復行動。 10 月27 日上午10 時,俄軍向烏克蘭基輔、哈爾科夫等城市發射了48 枚巡航導彈,重點打擊烏軍無人機生產設施與後勤樞紐。

俄國防部發言人表示,俄軍將在未來一周內加強本土防空部署,增派2 個S-350 防空導彈營至莫斯科周邊,並在邊境地區實施更嚴格的人員與物資檢查。

戰場態勢隨之發生微妙變化。在頓涅茨克州的紅軍城戰場,原本發動7 波機械化進攻的俄軍因後勤補給中斷,被迫縮減進攻規模。

烏軍則抓住機會在北線發起反攻,重新奪回新沙霍沃至沃爾內一線,向東推進3 公里,幾乎包圍了庫切洛夫亞爾以南森林中的俄軍部隊。

美國戰爭研究所指出,此次跨境突襲不僅打擊了俄軍的戰略資產,更成功牽制了其前線兵力,為烏軍爭取到戰場主動權。

結語

國際社會對事件高度關注。北約秘書長斯托爾滕貝格表示,烏軍的行動屬於“自衛範疇”,而俄羅斯則召見了美國、英國等國大使,指責其向烏克蘭提供衛星數據與技術支持,加劇了衝突升級風險。

隨著冬季臨近,雙方的跨境打擊與防禦對抗預計將進入更激烈的階段。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