薇婭是把這種衣服焊在身上了嗎?

新中式這兩年到底有多火?從女明星們集體穿馬面裙拍雜誌,到大表姐在巴黎穿對襟衫走秀,再到一眾外國博主在TikTok上挑戰“Hanfu look”,東方美學已經不再是中國人的專屬標籤,而變成了一種全球時尚語言。

今年的烏鎮戲劇節上,薇婭用一個毫不費力的穿搭,又一次給出了標準答案,不得不說,薇婭是真的很會搭配,她穿著一套米白色國風套裝,配一個簡約的盤發,整個人乾淨又溫柔。

還有那身金色旗袍,細閃不刺眼,剪裁合身,配她的膚色簡直發光,有一種由內而外的鬆弛感。

了解之後,才發現薇婭這幾年一直在做功課,而且是真把“中式審美”當成事業來研究的。她直播過漢繡、蜀錦、香雲紗,邀請非遺傳承人講工藝、展示技法;她還辦過“新中式生活節”,推薦國風品牌、國貨設計師;甚至在一些公益項目裡,她親自參與非遺工作坊,幫工坊建立線上銷售渠道。

說白了,她不是在賣國潮,而是在讓大家重新看到“中國審美的細節感”。

而她出現在烏鎮戲劇節的原因,也有幾分浪漫主義的色彩,不是宣傳新產品,不是帶貨節奏,而是做公益。謙尋團隊已經連續四年在烏鎮戲劇節期間做公益直播,收益全部捐給“戲劇教育共富基金”,用來支持偏遠地區孩子的藝術教育。

在今年,他們團隊還請來了浙江特院的孩子們,一起來到烏鎮看戲、體驗演出。

這種表達方式其實挺“中式”的,表面是衣服的融合,骨子裡是文化的傳承。在這個流量焦慮的年代,很多人忙著衝榜、搶熱度,但薇婭團隊的節奏一直很慢。

你去看他們的選品,就能明白那種慢的態度,烏鎮當地的土特產,謙尋直播間的助農產品,不追爆款,也不看ROI,就是普普通通的商品。

主播們在鏡頭前講戲劇,也在鏡頭外講故事。

烏鎮戲劇節的美,就在於它不急不躁,無論是戲劇人、觀眾還是路人,都完美融入了這江南水鄉之中。而薇婭的出現,就恰好銜接了這種氣質,她既是公眾人物,又是旁觀者;既參與了戲劇節的節奏,又不搶戲。

很多人以為薇婭轉型了,其實她只是回到了更慢的頻率,她仍然在用鏡頭溝通世界,只是換了一種表達方式。從非遺、到國潮、再到烏鎮戲劇節的公益直播,你能感覺到,她在用自己的方式做文化的傳播者。

這是一種溫柔的調整,也是一種成熟的姿態。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