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央社記者陳婕翎台北13日電)很多人聽說過血庫,其實還有個也是救命的皮膚庫,八仙樂園塵爆那一夜有499人遭火吻,全台人工真皮敷料告急,觸動多位大愛器官捐贈者切膚救人,也促成台灣國家皮庫的設立。
台灣首座皮庫在1985年成立,由三軍總醫院首創大體皮庫,成大醫院、台北榮總、台大醫院皮膚庫陸續成立,由於捐贈風氣不盛,30年後2015年6月27日八仙塵爆,499個被火吻,燒出了台灣燒燙傷醫療的不足。
傷者絕大多數是年輕人,其中200多人是學生,多數傷者遭到深度達二度或三度,不少是體表70%以上、甚至90%大面積燒傷,而且第一現場並不乾淨,又是粉塵又是火煙,多數患者傷口受污染,缺乏完整皮膚的保護,面臨休克、感染、敗血症的死亡威脅。
「沒皮,這段路就很艱難,有皮,我病人就有希望。」燒傷清創需要敷皮,新光醫院整形外科主任級主治醫師林煌基回憶,當時全台人工真皮和敷料都不夠用。
林煌基說明,平時傷患使用自體皮膚移植,取皮每張使用於1處,可是塵爆傷者大面積燒傷,完好無損的皮膚剩不多,取下皮膚珍貴到需要9倍放大,將皮擴張到1皮放9處患部,同部位不斷取皮,直到皮薄到拿不下來為止。
三軍總醫院整形外科病房主任喬浩禹是台灣國家皮庫的品質主管,他告訴中央社記者,面對需求暴增10倍以上的八仙塵爆大量燒傷病患,即使動員各大醫學中心自設的皮庫釋出儲備,都無法因應。
以三總為例,一口氣收治60名傷患,其中40人是大面積燒燙傷,三總的皮庫僅僅能支撐1週,第2、3週後恐無皮救命。
當時有腦死器官捐贈者大愛捐贈皮膚,激勵人心,衛生福利部也斥資新台幣2億多元進口大體皮膚,才得以持續治療傷患。為了提升大體皮膚捐贈量,儲備充足,國家型大體皮膚保存庫建置計畫在同年啟動,台灣國家皮庫於2019年誕生。
如今國家皮庫的大體皮膚庫存量是10年前的5至10倍,隨時備戰大型災難,若未來再面對百名以上燒燙傷患者的緊急需求,儲備量已足以支援第一波治療挑戰。
喬浩禹說,國家型皮庫實現了集中管理、統一分發,而取皮任務幾乎都是三總團隊下班後執行,因為醫院無法安排取皮,即使捐贈者有意願捐皮,也無法跨院執行。
台灣大體皮膚捐贈面積從過去每年僅約2萬平方公分,如今已大幅成長至8萬平方公分。喬浩禹說,只要有醫院提出需求,皮庫團隊即可安排跨院或跨區域出任務,大幅提升了可用捐贈皮膚的數量。
他自豪地說,儘管台灣人口總數僅為日本的1/5,但如今大體皮膚的捐贈總量已超越日本。
自從八仙塵爆後,皮膚捐贈意願明顯提升,器捐者幾乎都願意同步捐出皮膚,即使病患不適合捐贈器官,也願意捐出皮膚與眼角膜,不僅醫院端有感,財團法人器官捐贈移植登錄及病人自主推廣中心也發現這個轉變。
以往民眾不了解捐贈皮膚的意義,不知道取皮的過程,無法想像逝者捐皮後的樣貌,擔心逝去的親人「皮開肉綻」。器捐移植登錄中心副執行長潘瑾慧說,事實上,捐贈皮膚只會取用有衣物遮蓋的部位,如前胸、後背、大腿與小腿,外露部位完全不會動到。
潘瑾慧說,現今有人工皮可使用,但大體皮膚仍有不可取代的重要性,皮膚捐贈本身也有條件限制,可說是一件講求「因緣」的事,正逢八仙塵爆10週年,盼再度喚起民眾對大面積燒燙傷「切膚之痛」的同理心,提升對皮膚捐贈的接受度。(編輯:陳清芳)1140713
標題:塵爆10年重生/切膚之愛救塵爆傷患 10年打造國家皮庫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