產業追蹤/行動通訊業 趨勢大預測

近年來電信與行動通訊產業投入鉅資於頻譜與基礎建設,並積極推動商業化,然而整體成效仍未如預期回收。在售價難以提升、建設投資卻無法中斷的雙重壓力下,全球電信業營收成長疲弱。2024年總收入較2023年下滑1%,每用戶平均收入(ARPU)亦持續下降。

為提振產業動能,GSMA主席葛瑞德(Mats Granryd)提出「GROW」策略,建議電信業者未來應聚焦於5G SA(獨立組網)部署,積極探索新應用以提升營收,掌握運用Open Gateway與等創新技術開拓新市場的機會,並前瞻性規劃未來頻譜資源,以確保持續創新與成長。GSMA指出,自2023年啟動的Open Gateway計畫,已吸引全球約80%的電信商參與,顯示高度合作意願。該計畫預估Open API市場規模可達3,000億美元,並有潛力拓展至汽車、航空、金融等垂直領域;若與AI整合,將加速API商業化。

在此背景下,AI成為推動通訊技術創新的核心力量。AI與行動通訊融合日益深化,不僅驅動產品創新,也改變商業模式。華為推出業界首個AI核心網路,三星發表Galaxy S25的AI相機功能,聯發科(2454)亦展示AI於資料中心高速互聯技術。電信商也積極導入生成式AI,應用於客服、網路管理與內部營運,並藉由AI助理、電商平台及企業應用拓展多元營收來源。

與此同時,在AI尚未成為主流前,開放網路架構是業界高度關注的發展方向。經歷多年技術演進與實務驗證,開放架構已成為5G部署的重要選項,在專網市場中佔有一席之地,生態系亦持續擴展。日本電子零組件大廠京瓷即宣布進軍5G基站市場,並攜手來自台灣、南韓與印度的廠商於MWC 2025成立「O-RU聯盟」,強化開放網路的跨國產業合作。

此外,AI技術也在網路節能與效能提升方面展現強大潛力。透過AI/ML於實體層的應用,可在維持傳輸品質的前提下,降低多達50%的5G發射功率,大幅提升能源效率;在MAC層方面,AI亦可依據業務需求自動調整訊號與接取策略,強化網路彈性與靈活性。

AI與行動通訊的融合不限於既有大廠,新創企業也積極投入。2024年MWC上,由NVIDIA、AWS、Arm、SoftBank、Ericsson、Nokia、Samsung、Microsoft、T-Mobile等國際大廠共組的「AI RAN聯盟」,掀起對AI應用於無線接取網路的熱潮。

電信業者也將AI視為推動營運轉型與強化服務變現能力的關鍵。德國電信、阿聯電信公司、新加坡電信、SK電訊與軟銀於2024年簽署合資協議,共同開發多語言電信大語言模型,成功應用於智慧客服系統,展現AI落地的實質效益。

AI也成為新創企業建立商業模式的核心價值。根據MWC創新平台4YFN(4 Years From Now)資料,2025年參展的新創團隊中,約30.4%將AI視為其價值主張的關鍵,另有29.3%運用AI優化產品與服務,展現AI與各領域技術融合後的創新潛力與產業動能。

在AI與RAN等基礎設施融合的實踐中,電信商已在三個面向取得具體成效,皆與提升客戶體驗密切相關。首先在網路部署方面,AI可用於分析5G負載與環境條件,精準選擇基站設置位置,優化Massive MIMO波束控制、提升訊號覆蓋,並依據用戶需求預測基站運作模式,進一步節能與提升效率。

其次,透過AI驅動的網路切片技術,電信商可在共用基礎架構上建立多個邏輯網路,對應不同行業與應用需求,實現彈性化、客製化服務。第三,在營運與客服領域,AI有效提升效率與用戶滿意度。

在AI成為產業主流的同時,電信商也須審慎面對潛在風險。目前多數AI應用集中於內部效率優化與成本控制,尚未建立清晰、可擴展的商業模式。若無法掌握AI平台的主導權,電信商恐再淪為「傳輸通道」,利潤被上遊AI與雲端平台業者攫取,甚至被產業邊緣化。(作者是工研院產業科技國際策略發展所資深分析師)


標題:產業追蹤/行動通訊業 趨勢大預測

聲明: 本文版權屬原作者。轉載內容僅供資訊傳遞,不涉及任何投資建議。如有侵權,請立即告知,我們將儘速處理。感謝您的理解。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