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25日,我國成功發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中國載人航天工程首次應急發射任務圓滿完成。這一任務吸引了美國媒體和智庫研究機構的廣泛關注與報道。
外媒報道截圖
專註於太空探索、天文學和航天科技的新聞與科普網站太空網(space.com)稱,神舟二十二號發射是中國開展的前所未有的緊急飛行任務。
文章稱,11月5日,神舟二十號載人飛船因疑似遭受空間微小碎片撞擊而推遲返回。為此,神舟二十號的三名航天員改乘最新抵達的神舟二十一號飛船返回地球,並於11月14日安全着陸。然而,這又引發了另一個問題:神舟二十一號航天員在緊急情況下若缺乏安全返回地球的方式該如何應對?不過,中國已為此類突發事件做好了充分準備。
太空網(space.com)報道截圖
文章說,中國在位於戈壁沙漠的酒泉衛星發射中心儲備了一枚接近就緒狀態的備用長征二號f運載火箭和神舟飛船,一旦需要,可迅速啟動發射程序。神舟二十號空間碎片撞擊事件發生後,中國立即啟動了這項應急計劃,並在短短20天內就完成了應急任務發射。
報道截圖
文章援引中國載人航天工程辦公室表示,神舟二十二號為“國際航天領域高效應對突發事件樹立了成功典範”。它充分彰顯了新型舉國體制的優勢,深刻詮釋了中國載人航天“生命至上,安全第一”的理念,全面驗證了中國空間站任務“打一備一,滾動備份”策略的科學可靠性,並切實檢驗了整個項目的快速響應和應急處理能力。
美國《新聞周刊》指出,神舟二十二號任務的迅速部署,凸顯了空間軌道碎片帶來的風險,也體現了中國不斷發展的航天計劃的強大韌性。神舟二十號航天員乘組最終安全返回,他們在太空停留了共計204天,創下了中國航天員在空間站停留時間最長的紀錄。
報道截圖
美國權威科普雜誌《科學美國人》的文章也提到,中國11月25日發射的神舟二十二號飛船前往軌道空間站,為三名航天員提供了至關重要的“救生艇”。
報道截圖
文章稱,飛船疑似遭空間微小碎片撞擊的情況十分危險,隨着地球軌道上太空碎片數量的不斷增加,航天機構必須為更多類似情況做好準備。
美國蘭德公司智庫分析師簡•奧斯伯格指出,神舟二十二號的發射成功,展現了中國在短時間內應對此類突發事件的能力。“這是一項相當不錯的成就。”
來源 | 總台環球資訊
編譯 | 魏宇晨
簽審 | 龔晨
監製 | 蔡耀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