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王書望 編輯/陳小泉
來源/燕梳師院
從1999年到2025年,工銀安盛人壽最終成長為行業中堅力量的典型敘事。公司依託渠道和資本優勢實現規模跨越,正向追求價值導向的高質量發展轉型,以此鞏固自身核心競爭力。
然而,隨着保險業深度轉型與監管持續趨嚴,這家銀行系險企的地位似乎正遭遇撼動,雖暫居首位,但領先優勢逐漸縮小。在此背景下,公司再度收到百萬級罰單,引發市場對其可持續發展能力的“靈魂拷問”。
再領百萬罰單
11月12日,工銀安盛人壽在官網披露了一則重大事項。公告顯示,公司因未嚴格執行銷售行為可回溯制度、未經批准變更營業場所、委託醫護人員銷售健康保險產品以及提供的清單、數據不準確等問題,於2025年10月31日收到國家金融監督管理總局下發的《行政處罰決定書》,公司被處以合計罰款115萬元的行政處罰。
圖源:公司官網
具體而言,此次總公司領罰,直指多項基礎合規底線,如未嚴格執行銷售可回溯、委託醫護人員銷售保險等。這本應是合規管理的底線要求,卻被視為“低級錯誤”頻頻觸碰。
此外,公告還提及此次違規事項均發生在2023年及以前,儘管時間上屬於“歷史遺留問題”,但監管並未因時過境遷而網開一面,反而開出百萬級罰單,足見當前“強監管、嚴問責”態勢已深入穿透至公司治理與日常運營的毛細血管。
多家分公司也接連受罰。8月14日,工銀安盛人壽山東分公司因“未按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條款”,被山東監管局責令改正並罰款24萬元,其中1名相關責任人被警告並罰款4萬元;8月4日,其四川分公司因“未按規定使用經備案的保險費率、財務數據不真實、利用保險業務為其他機構牟取不正當利益”多項違規行為,被四川監管局罰款45萬元,且4名相關責任人合計被罰10萬元。
從總公司到地方分支機構,密集的處罰信號表明,工銀安盛人壽的合規風險正在“亮黃燈”。
前三地位遭撼動
從1999年到2025年,工銀安盛人壽經歷多次關鍵蛻變。
工銀安盛人壽成立於1995年,前身為金盛人壽,由安盛中國公司(下稱“安盛中國”)與中國外貿金融租賃有限公司(下稱“外貿金融租賃”)共同籌建。然而,成立初期發展舉步維艱,長期陷入乏力與持續虧損的困境。截至2011年底,累計虧損近8.87億元,市場競爭力較弱。
為扭轉頹勢,公司於2004年迎來首次重大股東變更。原中方股東外貿金融租賃將所持49%股權,全部轉讓給中國五礦集團公司(下稱“中國五礦”),試圖藉助央企資源重整旗鼓,但效果仍有限。
真正的轉折點出現在2012年。彼時,中國工商銀行強勢入局,收購中國五礦、安盛中國的部分股權。2012年6月,(原)保監會批准股權變更,最終股權結構為中國工行持股60%、安盛中國持股27.5%、中國五礦持股12.5%。同年7月,公司正式更名“工銀安盛人壽”,標誌着其身份從一家傳統的中外合資保險公司,全面轉型為一家“銀行系險企”。
圖源:企查查
從中長期來看,公司的保險業務與凈利潤走勢呈現出明顯的複雜性和矛盾性。2019—2024年,分別實現542.1億元、479.6億元、465.7億元、491.2億元、404.9億元及458.1億元;與之對應的凈利潤分別為9.8億元、12.6億元、16.9億元、-7.1億元、4.5億元及9.3億元。
也就是說,過去五年,公司保費規模增長乏力,結構失衡,三年一度下降14%,出現“原地踏步”的狀態。與此同時,凈利潤方面更為劇烈波動,經歷了“先升後跌再修復”的劇烈波動,反映出盈利模式的脆弱性,也暴露出其在資產負債管理、成本控制及業務轉型方面的深層挑戰。
截至2025年前三季度,工銀安盛人壽實現保險業務收入459.14億元,同比增長13.3%;凈利潤為39.68億元,同比增長121%,增速創歷史新高。
圖源:2025年第三季度償付能力報告
橫向對比四大行系險企,工銀安盛人壽的“領頭羊”地位正面臨前所未有的衝擊,展現出一幅群雄逐鹿的畫面。2024年,公司以458.08億元的保險業務收入勉強守住榜首,但建信人壽以409.97億元緊追不捨,兩者差距已縮窄至不足50億元;農銀人壽和中銀三星人壽則憑藉22.63%和20.08%的高增速快速上位,追趕勢頭迅猛。
進入2025年,這一競爭格局進一步加速演變。前三季度數據顯示,建信人壽與農銀人壽分別實現保費收入448.64億元和428.38億元,同比增速高達21.21%和25.58%,雙雙跑出“加速度”;而工銀安盛雖以459.14億元仍居首位,但其13.29%的同比增速已明顯掉隊。曾經遙遙領先的“老大哥”,如今僅以微弱優勢領跑,身後對手不僅步步緊逼,更在增長動能上全面佔優——領先優勢正逐漸縮小。
“七最”攻堅戰
多重挑戰之際,公司提出的“七最”發展目標顯得愈發遙遠。具體而言,即打造銀行系和合資險企中“客戶最多、規模最大、結構最優、資產質量最好、盈利最強、服務最佳、品牌最高”的壽險公司。
這一目標的推進,正遭遇高管更迭帶來的戰略斷層。2025年1月,總裁吳茜離任後,該崗位便空缺長達數月,直至6月才確定工商銀行浙江省分行原副行長包伶捷為擬任人選,目前仍待監管批複。
而去年剛獲批董事長的王都富也來自工商銀行。這意味着,公司核心管理層幾乎完全由母行體系輸出,雖強化了與工商銀行的戰略協同,但也可能帶來兩個潛在風險。一方面,對銀行渠道的路徑依賴進一步加深,削弱市場化獨立經營能力;另一方面,在行業加速轉型下,若缺乏具備保險專業或多元經驗的高管團隊,或難在關鍵細分領域有效突破。
總之,工銀安盛人壽能否穩住自身地位,已不再取決於它是否仍坐在第一把交椅上,而在於能否真正告別對“出身優勢”的依賴,在合規底線、盈利質量與戰略定力上重建信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