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尋紡織科技新風向:從“會呼吸”的布料到“能思考”的織物

探尋紡織科技新風向:從“會呼吸”的布料到“能思考”的織物 -

圖為由牛仔布料拼接而成的城市俯瞰圖。

當“穿得暖”早已不成問題,人們開始追求穿得更舒適、更環保甚至更健康。更高品質的需求背後是技術在支撐,那麼如今的紡織技術究竟“進化”到何種程度?在不久前2025中國紹興柯橋國際紡織品面輔料博覽會舉辦之際,記者走進“國際紡都”柯橋,在一經一緯之間,探尋中國紡織產業的科技新風向。

材料科學、功能面料、智能系統、綠色印染……在中國紡織工程學會主辦的“預見未來”紡織科創展上,記者看到中國紡織業以創新為經、以市場為緯織出的高質量發展新圖景。

“會呼吸”的布料更貼心

在現場,記者觸摸到一塊“會呼吸”的布料——這是武漢紡織大學基於纖維材料的交叉學科研究團隊最新研發的熱濕舒適智能調節聚酯纖維面料。

據記者了解,紡織專業是武漢紡織大學的強勢學科,該校曾研發出“織物版”五星紅旗和“石頭版”五星紅旗,與探測器一同登上月球。此次其帶來的面料依舊“科技范”滿滿。

“由該面料製成的衣物會更‘懂’人體。”團隊成員梅濤介紹,這種智能纖維可根據外界溫度、濕度變化,自動調節織物孔隙結構。當人體出汗發熱時,纖維自動張開“毛孔”,加快散熱;而在乾冷環境中則“閉合”保溫。測試顯示,穿着這種面料製成的T恤奔跑一公里後,其表面溫度比普通棉T恤低約3.8℃,比商業速干T恤低約1.2℃。

據梅濤介紹,目前,這一材料已實現產業化,被李寧、喬丹、361°、斯凱奇等品牌採用。此外,該科研團隊還開發出納米纖維基高效液體過濾材料及分離元件,突破了國外壟斷,已廣泛應用於生物醫藥、電子製造、能源化工等領域。

談及設計理念,梅濤表示,“我們致力於讓科技走進千家萬戶,讓更多人穿得更舒適、更健康。”

“開掛”的電子織物更智能

當紡織材料與電子科技融合,面料彷彿“開了掛”。在青島大學健康與防護智能紡織品研究中心的展台上,記者看到一款外形普通的床墊,卻暗藏“黑科技”——電子織物紡織技術。該團隊已用這種技術生產了電子織物傳感器、傳感床墊、具身假人、鞋墊等。

“它能幫助使用者實時監測睡眠質量、自動調節支撐力度。”負責人田道鵬介紹,床墊內部嵌入了團隊自主研發的柔性電子織物傳感器,通過動態與靜態模塊結合,能做到毫米級捕捉人體壓力分布、對睡眠者的動作進行分析、通過高精度算法生成整晚的睡眠報告等。床墊內置的氣墊系統由132個獨立氣囊組成,可根據壓力傳感信號自動調節氣囊壓力,響應時間小於2秒,保證受壓部位壓力≤32mmHg。

田道鵬表示,未來這項技術還將延伸至AI機器人“電子皮膚”研發和智能駕駛艙等前沿場景,推動智能紡織材料向更廣泛領域應用。

升級的印染技術更“綠”

在印染領域,科技創新正成為綠色轉型的“關鍵變量”。

廣東溢維環境科技公司市場經理譚湘瑤向記者介紹了湙可染TM非水介質無水染色技術。這項技術歷經十餘年攻關,是全球首個實現生物質紡織材料無水染色及工業化應用的技術。其創新點在於,採用非水介質染色體系,使染料利用率從傳統的60%左右提升至97%;染色着色環節水耗下降100%;染色全流程用水量減少95%;化學品使用量下降73%。同時,通過循環回用實現廢水近零排放。據悉,李寧、HAZZYS、播 broadcast等品牌已推出應用該技術的可持續系列產品,市場反響熱烈。

此外,溢維環境展出的靛藍在線回用技術也成為展會焦點。牛仔面料自產生後便風靡世界,廣受消費者喜愛,但其染色過程卻需耗費大量水資源。據介紹,這項技術可將牛仔染色廢水中95%以上的靛藍染料與水回收再利用,助力企業實現節水減排、降本增效。以廣東前進牛仔布有限公司為例,應用該項技術後每年可回收靛藍2600公斤、節水1.2萬立方米。

從“會呼吸”的衣服到“能思考”的織物,再到“低排放”的印染技術,科技創新正在重塑傳統織造的面貌。既可上九天攬月,亦能走遍世界,這是中國紡織以科技織就的新圖景。正如梅濤所言:“來到展會現場,感受到科技、綠色、設計融合的澎湃動力,我們更加堅定要積極擁抱創新,與時代同頻共振。”

文|攝 記者 唐 瑞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