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6日,印度財政部發布一份經濟調查報告,罕見地對中國投資給予了極高的評價。印度本土媒體爆出一則震驚業界的消息:塔塔集團正計劃以108.88億盧比收購中國品牌vivo在印度的控股權,比例高達51%。
這邊剛剛說著感謝中國投資,那邊卻傳出要“強制併購”的大動作。 vivo、OPPO、小米等中國品牌一夜之間成了印度政商博弈的籌碼。而塔塔集團的突然入局,更像是一場事先設計好的“接盤”遊戲。到底中國手機在印度經歷了什麼?莫迪又為何突然開始著急?
![]()
早在2014年,莫迪剛剛上台不久,就大張旗鼓地推出“印度製造”計劃。那時候,印度市場尚未被智能手機全面覆蓋,中國品牌看到機會,紛紛搶灘登陸。小米、OPPO、vivo迅速在諾伊達、欽奈等地建廠,富士康也盯准了這塊新大陸,投入數十億美元建立iPhone生產線。
2017年,小米在印度的出貨量一度登頂,vivo通過贊助印度板球聯賽走進千家萬戶。到那年年底,中國手機品牌佔據了印度市場超過70%的份額。印度本土品牌幾乎全線潰敗,市場話語權幾乎被中國廠商掌握。
![]()
轉折點出現在2020年。中印邊境發生摩擦,印度政府立刻以“國家安全”為由,封禁了59款中國App。中國手機品牌的麻煩才剛剛開始。小米被追繳稅款數億,銀行賬戶被封。 vivo高管在2023年底被拘留,OPPO也收到突然下發的補繳通知。
富士康的處境也不樂觀。郭台銘曾希望在印度複製中國的製造神話,可現實卻狠狠打了他一巴掌。印度工人培訓半年,效率卻只有中國的六成。夏季限電頻繁,連空調都無法正常運轉。蘋果對印度生產的iPhone 15退貨率高企,最終決定將高端機型iPhone 16的訂單轉回鄭州。
![]()
2025年上半年,富士康雖宣布通過新加坡子公司對印度欽奈組件廠增資14.9億美元,但同時也在中國河南投資10億美元建設總部新園區。
小米選擇將印度工廠減產,轉而交由本地代工。vivo將新機首發地從印度轉向印尼。OPPO則將部分運營團隊撤回東莞。 2025年第三季度數據表明,雖然中國品牌仍佔據印度市場約50%的份額,但比起巔峰時期的70%,已經明顯下滑。
![]()
取而代之的是三星和印度本土代工廠Dixon。 Dixon接下了小米和vivo的訂單,市佔率一躍衝上20%。印度政府在2025年也感到慌了,開始大幅下調企業稅和零部件進口關稅,希望能挽回外資的信心。
但資本不是傻子。過去幾年查稅、封賬戶、扣高管的做法,讓外企心有餘悸。富士康雖然繼續擴廠,但核心技術人員不再從中國大陸調派,而是改用台灣本地團隊,產能提昇明顯放緩。
![]()
蘋果的數據也揭示問題所在。2025年,印度組裝的iPhone佔全球總量的25%,聽起來不少,但高端Pro系列依然牢牢掌握在中國工廠手中。印度生產的iPhone良率低了10%,培訓成本高企,庫克心知肚明:印度還遠遠不具備替代中國製造的能力。
與此同時,中國供應鏈顯示出壓倒性的優勢。 2025年,蘋果全球供應商名單中,中國供應商多達157家,印度只有64家。差距不僅在數量,更在質量和效率上拉開了鴻溝。
![]()
塔塔集團想通過收購vivo迅速補上技術短板,但現實並不樂觀。 2023年,塔塔旗下子公司在霍蘇爾生產的iPhone外殼,次品率高達50%。即便拿下vivo控股權,也不代表就能立刻掌握先進的手機製造技術。
從2021年起,印度的外企註銷率就節節攀升。截至2023年底,已有1700多家外企退出印度市場,註銷率高達34%。而外國直接投資總額在2024年暴跌40%以上,說明印度的吸引力正在迅速下降。
![]()
2023年,小米剛剛被罰款6.53億盧比,vivo的資產也被凍結超過1.5億美元。印度政府的這種“邊打邊要合作”的做法,表面看是控制風險,實則逼退外資。
印度媒體也承認,中國撤資帶來的問題遠不止手機生產。 2023年,中國對印度的出口總額超過1100億美元,其中手機零部件就佔了31億美元。沒有中國零部件,印度的手機製造將陷入半癱瘓狀態。
![]()
不少西方企業也開始警惕印度的“強制控股”政策。印度政府強行要求外資企業必須讓本地企業控股超過51%,這在國際規則中極為罕見。西方國家雖然想遏制中國,但也不願意與一個頻繁違反規則的國家深度合作。
榮耀團隊在2025年已全面撤出印度。而富士康也逐步削減對印度工廠的訂單,僅保留蘋果部分代工業務。據台灣媒體透露,富士康印度工廠目前的訂單量僅為正常時期的30%。
![]()
面对中国品牌的撤退,印度消费者最先感受到的变化就是价格上涨。中国手机向来以高性价比著称,是很多印度家庭接入互联网的唯一方式。如今选择减少,价格抬高,不少人开始抱怨“被抛弃”。
印度政府也試圖讓本土品牌接過接力棒,但現實並不樂觀。缺乏研發能力、供應鏈不完善、產品體驗落後,讓印度品牌難以短時間內填補中國品牌留下的市場空白。
![]()
更嚴重的是,這種局面可能引發連鎖反應。外資撤離將帶來就業減少,盧比貶值壓力增大,印度製造的“空心化”趨勢也越來越明顯。 2022年印度盧比曾暴跌11.07%,如今如果再爆發資本外逃,後果將更加嚴重。
印度製造曾被寄予厚望,如今卻成了“外資墳場”。外媒的評論一針見血:“補貼砸進去,響聲很大,廠房卻空了。”
![]()
鄭州的富士康新總部已於2025年封頂,夜晚塔吊林立,燈火通明。而印度欽奈的富士康廠區,卻因中國工程師出境受限,產線良率遲遲上不去。兩地的對比,正是現實的寫照。
中國手機企業並沒有徹底放棄印度市場,但建廠熱情已經大幅降溫。如今,它們更傾向於將印度作為銷售市場,而非製造中心。東南亞、非洲、拉美成了新的投資重點,全球產業鏈的重心正在悄然回流。
![]()
莫迪的算盤打得響,可惜現實不給機會。人口紅利不等於工業紅利,沒有穩定的政策,沒有完備的基礎設施,再大的市場,也留不住資本和技術。外資的信心一旦喪失,就很難重新點燃。這場看似“收割”的遊戲,最終可能成為印度製造業的滑鐵盧。
中國手機企業的撤離,是對印度政策環境的真實回應。表面風光的“印度製造”,實則漏洞百出。未來誰能贏得全球製造業的青睞,靠的不是口號,而是穩定、效率和規則。對中國企業來說,這是一次深刻的教訓,也是一場轉型的新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