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俄烏戰場有個挺關鍵的變化,朝鮮給俄羅斯送的炮彈,今年以來少了很多,特別是九、十月,幾乎就沒動靜了。
這事兒不是空穴來風,是烏克蘭情報部門追着盯了挺久才披露的,跟之前兩年的情況比,差別確實太大。
前兩年朝鮮給俄羅斯遞的炮彈,那真是解了燃眉之急,整整兩年時間,累計送了650萬枚過來,這些炮彈到了前線,佔了俄軍發射總量的一多半。
那時候俄軍天天往前線砸炮彈,要是沒這些補給,估計早撐不住了,可誰也沒想到,今年這供應的水龍頭突然就擰小了,到了九、十月,乾脆就沒再往過送。
這變化一出來,不光俄軍前線慌了,國際上不少分析都在猜,這事兒會怎麼影響戰局。
炮彈斷供後,俄軍前線有點慌
俄軍前線現在的處境,怕是最有體會的就是那些指揮官,他們每天要盤算的炮彈數量,比啥都重要。
之前有朝鮮的補給頂着,打起來不用太省,進攻節奏也能提得起來,現在補給斷了,手裡的炮彈得掰着指頭用,進攻自然就慢了下來。
本來想靠自己工廠補缺口,可現實挺骨感,俄軍每天消耗的炮彈數量擺在那兒,一個月下來差得不是一點半點。
工廠就算開足馬力連軸轉,也填不上這個窟窿,俄軍這幾年打仗,早把自己的彈藥庫存耗得差不多了,全靠外面補。
現在最穩的補給渠道斷了,前線的火力密度肯定上不去,之前的攻勢優勢也就沒了,這還不是最糟的。
炮彈不夠用,戰術就得跟着變,以前能靠密集炮火轟開對方陣地,現在只能慢慢磨。
這種變化直接傳到了戰場態勢上,之前那種兩邊大炮對轟的激烈場面,現在基本見不到了。
俄烏兩邊就這麼耗着,誰也沒足夠的彈藥拉開架勢打大仗,那朝鮮為啥不送了?不是不想,是真的有點送不動了。
朝鮮送的那些炮彈,大多是蘇系口徑的,都是過去幾十年備戰攢下的家底。
本來是留着自己用的,這兩年高強度往外送,好東西早送得差不多了。
本來想這可能是烏克蘭故意放消息說彈藥質量下降,後來看有不少細節能對上,比如有些彈藥的生產日期確實是好多年前的。
烏克蘭情報部門十一月十四號說,最近收到的朝鮮彈藥,好多都得先運回去整修才能用。
更關鍵的是,朝鮮自己也得留着彈藥防身。
半島局勢一直不太平,他們新造出來的炮彈,肯定要先滿足自己的防禦需求,能分給俄羅斯的自然就少了。
這麼看下來,朝鮮彈藥送得少,不是故意卡脖子,是真的到了“家底告急”的地步,還有個事兒也影響了供應。
上個月烏克蘭情報總局說,他們參與了俄羅斯遠東哈巴羅夫斯克邊疆區的鐵路爆炸。
那條鐵路本來是俄朝運彈藥的關鍵通道,一炸就等於斷了運輸線。
雖然不知道後續有沒有找到替代路線,但至少短期內,彈藥想運過來難度大了不少。
烏克蘭這麼做,明擺着是想從後勤上給俄羅斯使絆子,讓前線的彈藥更緊張。
送不了炮彈改送人,俄朝這波合作換了路子
彈藥送不動了,俄朝的合作倒沒斷,反而換了個路子,最近有消息說,不少朝鮮軍人去了俄羅斯,但沒去前線打仗,主要做些工兵作業、設備維修、排雷之類的後勤活兒。
如此看來,這倆國家也是各取所需,俄羅斯現在前線後勤缺人,這些朝鮮軍人正好能補上。
而朝鮮呢,送炮彈換不來太多實在東西,派人去就能提要求了。
聽說他們想要俄羅斯的一些技術,比如數控機床、軍工生產線的技術,還有導彈推進劑、核潛艇相關的模塊、導航系統這些硬貨。
這些技術對朝鮮提升自己的軍工實力幫助很大,比送多少炮彈都值,這種從“送貨”到“送人”的轉變,對雙方來說其實都挺划算。
俄羅斯解決了人力缺口,朝鮮能拿到想要的技術,不過這合作能不能長久,現在還說不好。
畢竟送炮彈是現成的,派人去涉及的事兒就多了,比如派多少人、怎麼安排、技術怎麼交接,這些都得慢慢談,這時候再看俄烏兩邊的彈藥困境,其實都挺難。
烏克蘭這邊更慘,自己的軍工工廠早就毀得差不多了,要麼是被炸毀的,要麼是缺零件開不了工,想自己造炮彈根本不現實,全靠西方國家支援。
可西方的庫存也在一天天減少,有些國家都開始擔心,再這麼送下去,自己軍隊的戰備都會受影響,俄羅斯這邊,少了朝鮮的炮彈,自家工廠再努力也跟不上消耗。
手裡能打的牌越來越少,毫無疑問,現在俄烏兩邊都卡在彈藥上,想再像以前那樣拉開架勢打大仗,根本不現實。
戰局就這麼變成了拉鋸的消耗戰,最後拼的就是誰家的經濟實力強,誰家的軍工產能能提上來。
不過俄朝這新的合作模式,也藏着不少變數,俄羅斯肯定不想一直依賴別人,現在也在慢慢調整工廠的生產節奏,有人說炮彈產量比之前好多了。
要是哪天俄羅斯自己的產能上來了,對朝鮮彈藥的依賴就會減輕,到時候朝鮮再想靠人力換技術,籌碼可能就沒那麼足了。
還有朝鮮派去的那些人力,價值也得看戰爭的節奏,俄羅斯現在缺人是因為仗打得凶,後勤壓力大。
要是哪天戰局緩和了,或者俄羅斯自己的後勤體系恢復了,對這些人力的需求就會下降,那朝鮮能換來的技術,說不定就會打折扣。
畢竟朝鮮最想要的是技術,要是俄羅斯覺得“你能給我的,我自己很快就能解決”,那合作的天平就會變。
當然這些都是猜測,戰爭這事兒牽一髮而動全身,說不定哪天又有新的變化。
總的來說,朝鮮給俄羅斯送炮彈減少,核心就是庫存頂不住了,質量也跟不上,再加上運輸線被破壞,多重因素湊到了一起。
沒法送炮彈就改派人,俄朝用這種方式維持合作,本質上還是各取所需。
這事兒不光影響俄朝兩國,更把俄烏戰場的消耗本質擺得明明白白,兩邊打了這麼久,早就不是靠戰術就能速勝的階段了,最後拼的還是誰家底厚、產能強。
至於俄朝的合作能不能長久,俄烏戰局會怎麼發展,只能接着看了。
大家覺得這波俄朝合作能持續多久?歡迎在評論區聊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