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看不懂潘展樂了,為何才過一年,就連全運會金牌都拿不到了

說實話,潘展樂

這次全運會真是讓人看不明白,去年奧運會上他明明那麼厲害,怎麼才過了一年,就連國內比賽都拿不到冠軍了?

先說心態這塊兒,奧運奪冠后,他自己承認有過一段迷茫期,用他的原話就是“在泳池裡找不到方向”,這種狀態直接影響了訓練質量,等到全運會時,他肩上已經扛著奧運冠軍的光環,200米自由泳決賽時,他領先了大半程最後被反超,賽后他說那是“近幾年壓力最大的一場比賽”,有記者老追著問怎麼看待年輕選手衝擊,他回了句“想了一年也沒想明白”,聽著就挺累的。

再說體能儲備,為了準備全運會,他特意減脂,觀眾都能看出來他瘦了不少,但減重可能減過頭了,400米自由泳決賽時,他前200米還在前面,後面就明顯跟不上了,最後落后冠軍張展碩六秒多,這差距可不小。

他報的項目也實在太多了,從50米到400米自由泳,還有各種接力,教練孟巍直接點出問題所在:體能分配策略失誤,200米最後50米衝刺時,他以往那種後發製人的能力完全沒發揮出來。

技術特點也要考慮,他本質是個短距離選手,100米才是他的主項,有記者讓他評價中長距離競爭,他反問:“我配評價嗎?我就是個100米選手。”這話說得挺實在。

現在的新生代確實厲害,張展碩才18歲,400米自由泳破了世界青年紀錄,200米也奪冠,他的戰術很明確:前半程保存體力,後半程發力,這種遊法正好克制潘展樂的前程消耗戰術。

整個競爭環境都在變強,徐海博、費立緯這些年輕選手都游進了3分47秒,潘展樂自己也說,這是近幾年水平最高、最激烈的比賽。

訓練方面也有變化,他奧運後的無氧訓練比例從60%降到50%,短距離特別依賴無氧能力,這個調整影響不小,同時他的深蹲次數在減少,體重卻在增加,基礎體能確實不在最佳狀態。

舊傷也是問題,賽前他的肩和膝蓋都還有傷,雖然外表看起來恢復得不錯,但實際狀態差得遠,有粉絲注意到他接力賽后喘得特別厲害,身體明顯到極限了。

不過他的基本盤還在,圈內人都認為,50到100米短距離依然是他的優勢領域,他自己也明確說過,目標就是100米金牌,這可能是他翻盤的最好機會。

現在他正處於心態調整的關鍵期,他在家書裡寫“走下領獎台一切歸零”,拿銅牌後,他主動找記者要比賽視頻回放,這個細節說明他已經在反思了,他外公到場支持,說“他一直很優秀”,家人的支持很重要,技術層面還有提升空間,專家認為,如果他能專注主項,優化體能分配,完全有可能在短距離項目重回巔峰。

說到底,潘展樂這次的表現很像是“奧運後綜合症”的典型例子,目標暫時缺失、體能不足、新人衝擊、兼項太多,這些問題全趕在一起了,但就像他賽后說的,“每天都是新的一天,做好自己”。

體育比賽就是這樣,巔峰時期很難維持,但從低谷重新爬起來的故事總是特別動人,後浪推著前浪往前走,但前浪踏出的痕跡會為後來者標定新的高度。

對潘展樂來說,這次全運會的失利未必是壞事,這讓他有機會重新認識自己,找到更適合的發展方向,他的經歷也給年輕運動員提了個醒:奧運冠軍不是終點,而是新的起點,如何在成功後保持動力,如何在掌聲過後找回平常心,這些都是比訓練更重要的課題。

對觀眾來說,或許該用更平常心看待運動員的起伏,狀態好壞本就是體育比賽的一部分,重要的是運動員如何面對困難、重新出發,有時候,這個過程比拿金牌更有價值。

現在中國男子游泳的整體水平確實在提高,當更多優秀選手出現,比賽變得更精彩,這對整個項目的發展是好事,對潘展樂個人而言,接下來要做出一些選擇:是繼續多線作戰,還是專注主項;是維持原有訓練模式,還是做出改變;是被壓力困住,還是把壓力變成動力。

這些選擇將決定他能否在短距離項目上重新證明自己,畢竟,他才剛剛開始他的運動生涯,未來的路還很長,全運會的這次經歷,或許會成為他職業生涯中很重要的一課。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