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爛尾車”突然火了!三折撿漏、開3年就能回本,靠譜嗎?

“車企停產後,15萬元的電車不到半價”“去年上牌的10多萬元的車,500公里續航,現在賠得只剩6萬多元”“63萬元的車開了一年多,24萬元就能提”……

二手車市場,一款標價4.3萬元的“爛尾車” 吳越/攝

一連串驚人的價格跳水,讓原本因車企停產、400售後電話都打不通的“爛尾車”,在“雙11”期間迎來了銷售回暖。

不過,天上不會掉餡餅,“爛尾車”低價的背後,也存在著售後難、車聯網無法使用、保費上漲等一系列隱藏風險。

“爛尾車”突然熱銷

11月10日下午,記者探訪杭州多個二手汽車門店發現,“爛尾車”已成為熱門諮詢。

在同等車況下,這類車型價格本就比在售品牌低不少,“雙11”期間部分商家還疊加讓利,進一步放大了低價優勢。正在選車的王女士,坐到一輛車的駕駛座上體驗,“我覺得挺划算,四五萬元就能買輛電車,比租車位還便宜。我先開幾年過渡一下,到時候再換新車就行。 ”

“’爛尾車’夠本就賣,不追求利潤,就想清庫存。”杭州汽車城A座一家門店的銷售王誠(化名)指著剛成交的白色SUV介紹,這輛車累計行駛3萬多公里,原價超13萬元,最終以4萬多元成交,“這些車剛上市時對標主流車型,配置不差,但現在車企停產了,貶值速度比正常車型快太多。 ”

一款售價7萬多元的“爛尾車”內飾吳越/攝

記者在走訪中了解到,目前“爛尾車”的價格跳水堪稱“慘烈”:一輛中大型轎車,車主購入價超20萬元,跑了4.4萬公里,如今報價僅7.98萬元;2023款某品牌四座版車價跌去近六成;原價30萬元左右的某品牌新車,現在清庫存還不到15萬元。

巨大的價差誘惑下,不少年輕人抱著“撿漏”心態而來。

“兩三年前這些新勢力車企紅極一時,提車都要排隊,沒想到現在部分車型低至三折。”前來選車的曾先生感慨道。

購車者王女士直言:“花四五萬元就能買到車,開3年就能回本,哪怕後續有小問題也挺划算。 ”還有消費者期待部分停產車企能複工,認為現在入手遇上價格窪地,沒準以後會漲價。

二手車商展示一款正在銷售的“爛尾車” 吳越/攝

不過,“爛尾車”的熱銷並未改變其小眾屬性。二手車商們普遍表示,這類消費群體以年輕人為主,並非市場主流,大部分消費者會選擇仍在銷售、能享受質保的車型。 “不少年輕人不怕小眾,就圖價格低、配置高,但我們得提醒他們理性看待。 ”

維修、車聯網、車險……

“爛尾車”背後的風險不少

聽到有人撿漏買“爛尾車”,車主老周的第一反應是不可思議,“我現在沒辦法脫手,怎麼還有人想入坑?”

2023年,老周購買了一輛中大型新能源轎車,“當時覺得這個品牌銷量不錯,性價比還很高,沒想到麻煩接踵而至。”

買車後一年多,這輛車就出現剎車盤異響、充電故障等情況,哪怕在保修期內,廠家此前的承諾也成了一紙空文,想要維修只能自費去修理店。

更讓老周難以接受的是,他當初買新能源車最看重的是智能車機及智能座艙,但自從廠家陷入困境以來,他的車機就時不時斷網,出現藍牙鑰匙失效、車機系統無法聯網、App遠程控制失靈等問題。 “我現在都把車鑰匙隨身攜帶,就怕哪天連車門都打不開了。”

為了應對車輛的各種問題,老周加入了多個微信群,群友們會相互交流經驗。在群裡,大家討論最多的就是如何進行維修。

“爛尾車”零部件已經停產,以後很難找到

9月,一位車主不小心發生了單方事故,前保險槓被撞壞了,他聯繫了當地好幾家第三方維修站,才找到了合適的配件。等配件到貨並維修好,差不多一個月過去了。

資深二手車商王瑋介紹,“’爛尾車’流通性差,後續置換難度大,更關鍵的是零部件已經停產,以後很難找到。之前賣過一款車型,天窗壞了找配件找了一年多,至今還沒修好。”

“我現在開車在路上特別小心翼翼,一旦出事故,就太麻煩了。”面對可能出現的各種問題,老周最近萌生了賣車的想法,雖然會虧不少錢,但至少可以避免一系列問題。

二手車商對“爛尾車”也普遍持謹慎態度。

“新車都停售了,二手車更難賣,就怕砸在手裡。同樣花四五萬元,不如選一輛新能源小車,售後有保障,維修也方便。”一家門店老闆直言自己從不收這類車。

記者註意到,即便是促銷力度加大的“雙11”,車商們也會主動告知消費者風險:“這些品牌官方售後已經癱瘓,後續維修只能靠第三方,配件能不能找到全看運氣。”

除了車輛本身的問題,一些“爛尾車”車主在購買車險時也有不少困擾。某品牌車主小姚車險10月份到期,跟往年不同,保險銷售並沒有主動聯繫他報價,等他去問時,才發現車險價格特別高,要8000多元,比去年還高了一兩千元。

保險銷售告訴他,由於某品牌陷入困境,一旦車輛出事故,維修費用比一般車型高很多,因此保費直線上漲。

小姚隨後又詢問了幾家規模小的保險公司,有的以流程複雜為由推脫,有的也便宜不了多少錢。無奈之下,他只好再找之前的保險公司高價續保。

“很多人買二手車圖的是性價比,但’爛尾車’面臨的風險太大了。這兩年新能源車發展很快,零配件國產替代加上規模化效應,以前在高端車型上的配置,現在10萬元左右的車型上也有了,沒必要盲目追求’爛尾車’的折扣率,以免得不償失。”一位二手車商告訴記者。

對於年輕人來說,“撿漏”雖香,但要特別注意低價後面隱藏的風險。

比“划算”更重要的是安全

當下,中國新能源汽車競爭激烈,品牌數量已從2018年的400多家銳減至目前的40家左右。據界面新聞報導,有行業報告指出,“到2030年,中國新能源汽車品牌數量可能將從137個銳減至19個,這意味著還有上百家車企會退出市場。”

可以預見,“爛尾車”現象將在一段時間內持續存在,但是如何解決“爛尾車”的售後、質保問題,目前還沒有形成成熟的方案。 《汽車銷售管理辦法》規定,供應商應當及時向社會公佈停產或者停止銷售的車型,並保證其後至少10年的配件供應以及相應的售後服務。

但是,汽車產業和市場已經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一些老“辦法”已經很難解決新問題。

圖為停車場停放的車

面對一些年輕人熱衷撿漏“爛尾車”的現象,僅僅提醒消費者理性冷靜是遠遠不夠的,有關部門還應該從源頭保障消費者權益。車企倒閉之後,“汽車三包”承諾落空,“爛尾車”還能不能繼續銷售,這個問題應該得到全面地審視。

如果只考慮去庫存,很有可能把代價轉嫁給消費者,把風險轉嫁給公眾。對於那些已經撿漏“爛尾車”的消費者,有關部門應著力打破壁壘,培育健康的第三方售後市場,避免“爛尾車”成為無人問無人管的“孤兒車”。

對年輕人來說,打折的新能源汽車也是“消費大件”,它關乎消費者權益,也關乎公共安全。面對年輕人撿漏“爛尾車”的現象,不能作壁上觀,得有切實舉措來“保駕護航”。

來源|央視網綜合潮新聞、新京報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