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要點:
——美國的 45Q 稅收抵免政策能帶來可預測的經濟回報,從而推動了大型工業領域大規模的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的應用。
——歐洲各自為政的碳定價機制和繁瑣的監管框架使得碳捕獲項目無法實現經濟上的可行性。
——如果沒有更有力的激勵措施,歐洲將會失去其在工業領域的競爭力,並在全球低碳化進程中失去領先地位。
碳捕獲與封存(CCS)已不再是一種遙不可及的設想或氣候科學家的幻想,而是對於那些無法僅通過可再生能源或電氣化手段實現脫碳的行業而言,一項不可避免的必要舉措。水泥、鋼鐵、煉油、化工等行業在短期內有一條切實可行的減排途徑:捕獲並封存其二氧化碳。然而,儘管美國正迅速將這一願景變為現實,但歐洲卻仍在努力應對那些未能有效落實的框架、法規和價格信號問題。
這種差異並非技術層面的,而是經濟方面的。而從根本上說,這關乎政治因素。
歐洲局勢正在升溫,但尚未取得重大突破
上周,在鹿特丹舉行的全球能源轉型(GET)會議上,碳捕獲與封存(CCS)技術的發展勢頭十分明顯。運營商、監管機構以及服務提供商展示了歐洲各地的一系列項目,從北海的存儲試點到煉油廠和水泥廠的捕獲設施等。該技術是有的,相關技術知識也是有的,需求也是毋庸置疑的。然而,深入探究這種熱情背後的情況就會發現一個仍未得到解決的頑固問題:成本。
巴西 FGV EPGE 研究所的安德烈·諾蓋拉·達·席爾韋拉近期的一項研究對這一問題進行了迄今為止最為清晰的分析。他對美國和歐洲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經濟性的對比評估,以鮮明的對比揭示了政策設計而非技術本身,是導致大西洋兩岸發展態勢截然不同的原因,一邊積極推進,另一邊卻陷入停滯。
美國的優勢:政策簡單、激勵切實有效
在美國,45Q 稅收抵免政策提供了一種簡單且可靠的激勵措施:每捕獲並永久儲存一噸二氧化碳可獲得 85 美元的補貼。該機制清晰且具有可預測性。如果一個項目能夠捕獲並儲存二氧化碳,就能獲得該抵免額度。這種程度的確定性已經促使大規模的投資得以實現。例如,乙醇工廠的捕獲成本在每噸 22 美元至 63 美元之間——遠低於該抵免額度的價值。因此,這些項目從第一天起就能實現財務可行性,而且私人資本也樂於參與其中。
歐洲的情況則有所不同。關鍵行業的生產成本(如水泥、煉油、鋼鐵等)普遍較高,通常在每噸 80 至 150 美元之間。即便是成本最低的案例,比如每噸約 87 美元的水泥價格,也已經接近歐洲的碳價上限了。歐洲的碳價近期波動在每噸 60 至 110 美元之間。這樣的差距幾乎沒有給不確定性留出餘地。而不幸的是,不確定性正是歐洲所擅長的領域。
碳定價的局限性
歐盟在碳捕獲與封存方面的策略主要依賴於排放交易體系,該體系理論上應能產生足夠強大的市場信號,使碳捕獲變得具有經濟意義。但實際情況並非如此。排放交易體系的價格波動不定,長期的差價合約仍在逐步形成中,資金的籌集仍存在官僚作風嚴重且速度緩慢的問題。目前並不存在一種統一、可擴展的機制來獎勵對大氣或工業過程中的二氧化碳的永久性去除。
結果是,即便是精心設計的項目也難以實現其預算目標。而且這還沒算上運輸和儲存方面的巨額費用。一旦二氧化碳離開捕獲地點,它就必須通過管道或船隻跨越國界運往儲存地點,每個環節都需要許可證、責任框架和商業協議。這些物流環節每噸可能會增加數十歐元的總成本。而當項目已經處於水下時,運輸和儲存就成了致命的打擊。
美國在建設,而歐洲卻在爭論
美國的這套體系憑藉清晰明確的規劃來積聚發展動力。45Q 稅收抵免可以進行貨幣化、交易和融資。開發商可以直接將未來的收入流提供給貸款方。投資者也清楚其風險狀況。其結果是,在美國墨西哥灣沿岸和中西部地區掀起了一股項目開發熱潮,從乙醇到發電等各個行業都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中找到了新的經濟邏輯。這項政策並不完美,但效果顯著:它獎勵的是實際表現,而非承諾。
歐洲所面臨的困境尤其令人沮喪,因為其根源並非能力不足。歐洲擁有北海地區世界領先的地質結構、世界上一些最出色的化學和工藝工程專業知識,以及數十年的海上作業經驗。然而,它所欠缺的是政治意願,即將碳捕獲視為其工業和氣候戰略中的關鍵組成部分,而非作為需要反覆爭論的最後手段。
過去能源轉型的迴響
歐洲與美國在碳捕獲與封存技術經濟方面的差距,與此前可再生能源領域的轉型情況類似。一旦激勵措施簡化並擴大規模,美國的太陽能和電動汽車市場便迅速崛起。而與此同時,歐洲在創新方面往往處於領先地位,但在部署方面卻落後,這主要是由於複雜的監管體系和不均衡的國家支持方案所導致的。如今,同樣的風險也籠罩着碳捕獲與封存技術。歐洲或許又會成為驗證這些理念的試驗場,但商業價值卻可能在其他地方被獲取。
這種跨大西洋的差距會產生實際的影響。如果歐洲無法使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具有競爭力,其能源密集型產業將面臨一個艱難的抉擇:要麼承擔成本並喪失競爭力,要麼遷移到激勵措施更明確的地區,或者乾脆完全推遲脫碳進程。與此同時,美國將繼續構建國內的二氧化碳價值鏈,創造就業機會,開發儲存能力,並通過規模效應降低捕獲的邊際成本。
使政策與實際情況相一致
人們很容易將美國模式視為一種依靠財政強制手段的模式,但這種模式其實是有其邏輯的。當氣候政策能夠將環境成果與經濟激勵措施相結合時,它就會取得成功。歐洲傾向於採用碳定價和道德勸導的方式,但這種方法存在局限性。市場只會對確定性做出反應,而非對期望值做出反應。除非歐洲能夠為永久性移除每噸二氧化碳提供明確且持久的獎勵,否則其碳捕獲與封存的雄心仍將停留在空談階段。
前進的道路並非神秘莫測。歐洲可以將 45Q 的經驗運用到自身的體系中——或許可以通過每噸二氧化碳儲存量的直接支付方式來實現,這種支付方式由歐洲層面的機制來保障。它還可以簡化共享運輸和存儲基礎設施的許可流程,確保捕獲的碳有去處。它還應當認識到,去碳化並非是要盡量減少的成本,而是一個需要建立的產業。
當前的這種零散的撥款、項目競賽以及不斷變化的碳價等做法,雖然營造出了某種進展的假象,但卻抑制了真正的投資。數字清楚地表明:美國已經建立起一個可供投資的市場,而歐洲卻製造出了一個複雜的監管難題。
一場歐洲若輸便無法挽回的戰役
諷刺的是,歐洲率先開發了許多如今正被跨大西洋地區廣泛應用的技術。它擁有相關專業知識、研究基礎以及道德責任。但如果沒有恰當的經濟策略,上述的一切都無法轉化為大規模應用。最終,從願景到實際進展之間的差距在於政策設計。
無論歐洲是否採納碳捕獲與封存技術,它都將成為工業脫碳的重要基石。問題在於,歐洲是想引領這一變革,還是僅僅袖手旁觀地觀察其發展進程。
目前,美國在碳捕獲技術競賽中處於領先地位,並非是因為其擁有更出色的工程師或更優越的地質條件,而是因為它認識到,沒有激勵措施的雄心壯志不過是空談而已。歐洲應當好好借鑒這一經驗。
資料來源:Why America Is Winning the Carbon Capture Race | OilPrice.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