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跨國公司為中國貼上“研發樞紐”的新標籤

界面新聞記者 | 範易成

界面新聞編輯 | 庄鍵

作為中國對外開放的重要窗口,今年的進博會吸引了320家日本企業參展,它們所展示的新產品、新技術與戰略動向,成為觀察在華日企發展走向的重要風向標。在全球產業鏈深度重構的背景下,“在中國,為世界”成為多位日企高管提到的關鍵詞。

今年的進博會上,松下展示了軌道交通站台門解決方案,可防止乘客誤入軌道,減少列車進站帶來的噪音與灰塵,並確保站台溫度穩定在舒適區間。

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全球副總裁、集團中國東北亞總代表本間哲朗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透露,該業務的所有研發、製造均在中國進行,並未在日本開展,是松下首個將全球運營中心設置在中國的業務。

他認為,這項業務成功的關鍵在於中國的完整產業鏈、巨大的應用場景和高效的研發響應速度。

“我們能夠在中國完成從產品企劃、研發到製造的全流程,‘中國速度’和‘中國成本’讓我們在全球具備競爭力。”本間哲朗稱。

近年來,日本企業正逐步調整新產品、新技術在日本和美歐市場率先落地,再推廣至其他地區的傳統模式,中國市場開始成為日本公司前沿創新的策源地。

日本跨國公司為中國貼上“研發樞紐”的新標籤 -
“飯光光”電飯煲(右一) 攝影:界面新聞記者范易成

松下展台內,還展出了一台名為“飯光光”的電飯煲。松下控股株式會社執行董事、設計負責人臼井重雄向界面新聞介紹,這款電飯煲由松下電器中國東北亞公司(cna設計中心)設計,已面向東南亞市場展開銷售。

“此前我們一直會聚焦‘為中國’的設計,但隨着中國消費者的變化,cna設計中心的設計更加國際化,與中國市場一起成長。”臼井重雄說到。

cna設計中心所長赤堀康弘對於中國市場的變化感受很深。他告訴界面新聞,六年前,日本總部擁有產品設計的主導權,而現在,中國團隊對於在華銷售的產品擁有完全的研發和設計決定權。

日本近日公布了設計類大獎“good design award”評選出的“best 100”作品,松下集團有三款產品入選,其中有兩款是由中國團隊設計。

目前松下在中國研發的洗衣機、冰箱、電飯煲、電熨斗等產品銷往東南亞和中東等地,廚用小家電也面向歐美市場出口,推動松下家電中國業務去年兩位數的出口增長。

在索尼展台,界面新聞記者看到,一項避障預警系統吸引了眾多觀眾駐足。該系統由索尼中國研究院的兩項移動出行領域全球首發技術構成。

其中,“語義慧行”技術可通過語義通訊實現“透視”可視化預警,在障礙物遮擋情況下將行人或車輛形象實時疊加至駕駛員視野,提升複雜路況下的行車安全。

另一項名為“靈感之窗”的技術則能夠通過藝術化渲染窗外動態景觀,智能切換畫面以增強乘客空間方向感,提升出行體驗。

日本跨國公司為中國貼上“研發樞紐”的新標籤 -
索尼展台  攝影:界面新聞記者范易成

索尼(中國)有限公司總裁、索尼集團中國副總代表吉田武司告訴界面新聞,索尼目前在中國部署了如索尼中國研究院、索尼中國軟件中心等研發團隊,在中國推動索尼娛樂、移動出行、可持續發展等前沿技術的研究。

吉田武司表示,索尼始終將中國視為全球最重要的戰略市場之一,並同步實踐“從中國走向世界”的目標。

日本化工企業旭化成今年展出了乙腈電解液、樹脂玻璃硬化塗層劑等技術。旭化成研發本部部長松崎修介紹,這兩項技術均源自對中國汽車市場需求的挖掘,中國市場對企業技術研發具有導向作用。

在綠色轉型領域,旭化成通過技術許可、聯合研發等方式,與中國企業及科研機構合作,推動電池、水電解等技術的應用;在醫藥領域,聚焦自身免疫性疾病與腎臟疾病,擬通過引入中國創新葯企的在研化合物等舉措,籌劃在海外市場布局的可能性。

目前,旭化成已在深圳、上海設立車載領域的共創中心,蘇州、上海等不同領域的實驗室和技術中心也已投入運營,形成本土化研發支撐體系。

日本跨國公司為中國貼上“研發樞紐”的新標籤 -
旭化成展台  攝影:界面新聞記者范易成

旭化成株式會社執行官、中國總代表五十嵐弘之在接受界面新聞採訪時提及,在上海和深圳的“共創中心”利用中國熱門新能源汽車,搭載公司的產品與解決方案,進行概念驗證,提出能滿足消費者需求的創新提案,並形成最終的產品。

這一在中國取得成功的舉措也被推廣至日本和歐洲,並建立了同類型的共創中心,成為旭化成可在全球範圍複製推廣的成功範例。

“中國擁有全球最大的市場,市場競爭也異常激烈。‘共創中心’能夠應對中國特有的快節奏和短開發周期。”五十嵐弘之表示,“今後,我們希望進一步擴大這些舉措,並將其運用在新業務的創造上。”

在他看來,過去中國的供應鏈以成本競爭力為主要優勢,但近年來,中國已在電動汽車和人工智能等前沿領域處於領先地位,逐漸成為引領創新的重要發源地。

五十嵐弘之指出,無論在技術能力還是開發速度上,與旭化成合作的中國企業都極具實力,雙方正從以往的單純商業往來,升級為創造價值的“共創夥伴”關係。

“未來我們希望利用在中國快節奏研發中積累的經驗,構建將中國創意推廣至全球的機制。”他告訴界面新聞。

在日本本土,中日技術流向逆轉的趨勢也在同步發生,來自中國的創新技術開始走出國門,並被日本企業廣泛採用。

今年6月,日本家居零售巨頭尼得利(nitori)宣布,他們正在測試中國公司星猿維克的機器人,用於解決物流中心最頭疼、最耗人力的集裝箱卸貨環節。

此外,日本工業零部件巨頭米思米(misumi)推出的自動化方案,導入機器人自動化系統,最低僅需600萬日元(約合30萬人民幣)。而實現這一驚人價格的關鍵,在於它們使用了高性價比的中國機器人。中國產業鏈強大的成本控制能力,是驅動這項變化發生的決定因素。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