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裝了?大陸回應武統後,鄭麗文語出驚人,公開喊出“武力保台”

今年十一月,在台北舉行的國民黨全代會上,鄭麗文正式從朱立倫手中接棒。對於她的上任,兩岸百姓其實都非常關注,因為從她競選期間的主張來看,她公開反對“台獨”,支持“九二共識”,強調“兩岸同屬一中”的核心原則。

然而,在贏得選舉之後,她的口風又變了。 “兩岸和平”的字眼她倒是沒少說,但是“和平統一”的字眼卻再也沒有出現,現在又放出了“絕不放棄武力保胎”這樣的言論。難道說,此前的承諾僅僅是為了競選而已?上任之後就露出了真面目?

賀電往來中的立場表態

10月19日,鄭麗文當選國民黨主席的次日,便收到了大陸方面發來的賀電。這封賀電清晰傳遞了大陸對兩岸關係的核心主張。

在世界百年變局加速演進、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勢不可擋的背景下,期望兩黨堅守共同政治基礎,團結台灣同胞,深化交流合作,共同推進國家統一,守護中華民族共同家園與兩岸同胞根本利益。賀電中的表述,既體現了對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期許,也明確了推進統一的核心目標。

鄭麗文的回電在當時引發了積極反響。她在回電中明確提及,海峽兩岸於1992年達成“各自以口頭方式表達堅持一個中國原則”的共識,這一表述直接呼應了大陸強調的“共同政治基礎”。

進一步表示,將在堅持“九二共識”、反對“台獨”的基礎上,推動兩岸關係和平發展,強調兩岸同為炎黃子孫、同屬中華民族,主張兩黨強化交流合作、促進台海和平穩定,為兩岸民眾謀福祉、為民族復興開闢路徑。這番表態精準契合了兩岸民眾對和平發展的期待,也讓大陸網友對其兩岸政策抱有較高預期。

從“尊重民意”到“武力保台”

當選後不久,鄭麗文在接受島內媒體採訪時的言論,開始顯露出立場的模糊性。她提出,兩岸統一問題“必須尊重台灣2300萬民眾的意願”,同時強調要讓國民黨“為台灣2300萬人遮風擋雨”,並喊話民進黨停止內部惡鬥,將政黨政治拉回良性競爭軌道。

這一表述中,“尊重台灣民眾意願”的說法,在兩岸關係的政治語境中,悄然弱化了“一個中國”原則下統一的必然性,與當選初期的表態形成微妙差異。

真正引發軒然大波的,是她接受《德國之聲》駐台記者專訪時的言論。專訪中,記者拋出的問題多圍繞兩岸衝突風險、防務預算等敏感議題,帶有明顯的挑撥意味。

當被問及“是否支持島內防務預算佔GDP5%”時,鄭麗文以反問回應:“請問全世界哪個國家或地區願意把GDP的5%花在軍費上?德國有嗎?”這一回答看似對高額防務預算持保留態度,但在後續涉及大陸“不放棄武力奪台”的提問時,她卻明確表示“我們也沒有放棄以武力保衛台灣的決心”。

這一表態的衝擊力不言而喻。要知道,即便是賴清德等“台獨”首要分子,雖長期推行“台獨”行徑、積極購買武器裝備,也從未公開宣稱“武力保台”,鄭麗文的這番言論,無疑突破了國民黨以往在兩岸軍事議題上的表述尺度。

台灣“中時新聞網”的評論曾試圖為其解讀,稱其立場“務實”,與賴清德的最大不同是“不願把台灣未來命運的主導權交到別人手上”,但這一解讀並未平息外界對其立場的質疑。

大陸回應與內部爭議

鄭麗文的“武力保台”言論,很快遭到大陸方面的明確回應。國台辦發言人張晗在公開表態中強調,島內任何人妄圖“倚外謀獨”“以武謀獨”都是不可接受的,並重申“和平統一、一國兩制”是解決台灣問題的基本方針。

張晗明確表示,大陸願以最大誠意、盡最大努力爭取和平統一前景,但絕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這番話既傳遞了和平發展的善意,也對“以武保台”等分裂傾向發出嚴正警告。

國民黨內部對鄭麗文的立場也存在分歧。國民黨前主席洪秀柱在鄭麗文就職當天便公開表達了不同看法,她直接建議鄭麗文“為兩岸統一做貢獻”,強調“未來肯定是謀求統一,既然大家目標都是統一,怎麼做都要有一個長期的規劃”,並奉勸其看清台海現狀,堅決反對“台獨”分裂與外來干涉,堅定不移推進統一大業。

洪秀柱的表態,代表了國民黨內“統派”的核心主張,也凸顯了黨內在兩岸關係核心目標上的認知差異。值得注意的是,鄭麗文在人事佈局上卻呈現出親近“統派”的傾向。她在最新公佈的重要職位中,任命洪秀柱的核心幕僚張雅屏擔任考紀會主委,這一職位在國民黨內承擔“紀律守護者”職責,對黨內力量整合至關重要;同時任命洪秀柱的前發言人李昶志出任組發會青年部主任。

張雅屏作為黨內公認的統派代表人物,其任職被外界解讀為鄭麗文對統派力量的拉攏,但這一​​人事安排與她“武力保台”的言論形成了鮮明反差。

避談統一的“和平”敘事

11月1日,鄭麗文在國民黨全代會上發表就職演講,其兩岸立場的模糊性進一步凸顯。演講中,她多次提及兩岸關係,宣稱要“帶領國民黨開創百年兩岸和平”,但在長達二十多分鐘的脫稿演講中,卻對“統一”這一核心議題避而不談。這種“談和平卻避談統一”的表述,與她曾公開表示的“統一是歷史必然”形成微妙反差,也讓外界對其立場的一致性產生質疑。

結尾處,鄭麗文一句“’國家’的前途在等著我們”,更引發了大陸輿論的強烈不滿。在一個中國原則下,台灣是中國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並非“國家”,這一表述顯然違背了“一個中國”原則,也印證了外界對其“維持現狀、迴避統一”立場的猜測。

分析指出,這種表述與馬英九時期的“三不”路線高度相似——不排斥統一、不支持“台獨”、不使用武力,核心都是通過模糊統一目標來維持台海現狀。

兩岸關係的未來挑戰

從當選初期的積極表態,到“尊重民意”“武力保台”的言論,再到就職演講中避談統一,鄭麗文的兩岸立場呈現出明顯的矛盾性。這種矛盾背後,既有國民黨內不同派系的利益博弈,也有台灣島內政治生態的現實考量——既要應對民進黨“台獨”敘事的壓力,又要兼顧大陸對“一個中國”原則的堅守,同時還要鞏固自身在黨內的領導地位。

對大陸而言,“九二共識”是兩岸關係和平發展的政治基礎,而“推進統一”是不可動搖的核心目標。鄭麗文“武力保台”的言論,本質上是對“一個中國”原則的變相挑戰,也違背了“和平發展”的基本邏輯;其避談統一的做法,更是與大陸的核心訴求相背離。

而洪秀柱等統派力量的表態,以及鄭麗文的人事佈局,則顯示出國民黨內仍存在推動統一的積極力量,這為兩岸關係保留了一定的對話空間。

台海局勢的走向,最終取決於兩岸關係的歷史大勢。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進程,必然伴隨國家統一的實現,這一趨勢不會因個別政治人物的立場搖擺而改變。鄭麗文的立場迷霧,或許能反映出台灣政治生態的複雜性,但無法阻擋兩岸統一的歷史潮流。唯有堅守“一個中國”原則,真正推動兩岸交流合作,才能實現台海和平穩定與中華民族的共同復興。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