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南戰爭整整打了20年,從1955年到1975年。給這片土地留下來的,遠不止戰爭廢墟和追不回的時間。有人說,戰爭是張刪不掉的“家庭照片”,照片上的人,有的直接消失了,有的連影子都模糊了。這場漫長的戰爭,除了硝煙和癒合不了的傷口,還掏空了一個國家的根基,讓它只剩一個搖搖欲墜的軀殼。
![]()
我們從幾組數字說起吧。戰後,越南的統計數據擺在面前時,一切都顯得格外殘酷。 1955年到1975年,這場戰爭吞噬了超過200萬條生命,其中大部分是青壯年的男性——大概在150萬到180萬之間。你可以想像一下,這是無數父親、兒子、兄弟同時倒下;而村莊,像是被放了一個巨大漏斗,活生生被抽空了,留下了缺口。
1965到1975年是戰爭最兇的一段時間。美軍的空襲和地面作戰,像一把鋒利的鐮刀,不斷地收割著人命。越南的鄉村地區,尤其是北部和南部,簡直成了人間煉獄。一提起那些年,許多老人至今不願多說。他們只會講“好多人,只聽一聲響就沒了”。聽上去輕描淡寫,卻能想像那場景的天昏地暗。 20歲出頭的男丁們成群結隊地上了前線,那裡沒有一片稻田,也沒有家,只有炮火、喊殺和遍地殘肢。等戰爭結束時,那些回來的,帶著不完整的身體;而沒回來的,連最後一眼祖國的風景都沒看清。
![]()
戰爭的後遺症像深埋的地雷,一點一點炸出巨大的坑。到1975年統一時,越南全國有約4800萬人,但兩性比例嚴重失調,尤其是在適婚年齡的年輕人群體中。這是戰爭留下的最直接傷口:那些本該相遇、戀愛、結婚、生子的青澀面孔,現在幾乎都消失在戰火中。在一些農村地區,甚至出現了驚人的男女比例——一個男人對應三個女人,甚至更多。村里的年輕寡婦成群,幾乎沒有家庭是完整的。
經濟的崩潰無法避免。村子失去了大批青壯勞力,從田間到工廠,處處都是停擺的生產線。老人沒人贍養,孩子沒人看管,婦女成了最後的一根稻草。她們被迫走進田地,扛著鋤頭去翻土,用獨輪車運磚,強撐起風雨飄搖的家庭。可即便如此,她們還是填不滿巨大的勞力缺口。
![]()
更可怕的是,死去的男人不僅帶走了家庭的頂樑柱,還切斷了生育的傳統。遲來的統一讓醫療資源匱乏,營養幾乎跟不上,嬰兒死亡率在1975年時達到了每千人80個,讓人看了心驚膽戰。出生率大減、死亡率攀升,隨之而來的就是未來勞動力不足的擔憂。社會變得千瘡百孔,別說重建,連拖著喘口氣都困難。
1976年,越南剛統一一年,國家就推出了名為《婚姻家庭法》的政策,這一紙文件成為了戰後調整人口大計的關鍵點。政府幾乎連緩和一下的時間都沒有,就開始下命令:生育是國策,越早越好!結婚年齡被規定到女性15歲、男性17歲——這已經是法律允許的最低標準了。有些地方的干部甚至不按規矩辦事,只要你看著能生,立馬勸你結婚。生育的任務已經不是私人家庭的事,而是變成了一個國家的使命。走到一片村田裡,不是稻子一波波翻滾,而是當地廣播反复喊話:早婚早育,響應國家號召!報紙和書本也緊隨其後,各種生育的宣傳語像種子撒滿全國。
![]()
為了更有效果,政府還拋出了一個又一個誘人的生育福利。 1970年代到1980年代,越南生育獎勵制度走上正軌。一家人孩子多,不僅能拿到每月補貼,還可以免去部分學費,怎麼看都是一個划算的買賣。生到五六個,能享受免費醫療待遇;生到十個,那簡直就是國家級英雄了!政府親自給你頒發“英雄母親”的榮譽稱號,這意味著不僅自己能享受各種福利,連工作崗位都有優先權。媒體也配合宣傳,驕傲地誇那些“祖國母親”,上千位婦女成為榜樣人物。而村莊里廣播就更努力了,每天高喊“生就是愛國”。
這些政策推出後,效果還真是立竿見影。 1977年全國婚姻登記暴增三成,連原本安靜的農村也熱鬧起來了。人們紛紛抓緊時機,“補齊人口任務”。其實,這批政策能奏效,和經濟環境大有關係。當時普遍生活貧困,生育補貼無疑是一塊大蛋糕,每多一個孩子,就像多了工資還能拿得心安理得。從城市到鄉村,工廠組織相親、村里安排再婚全成了日常操作。
![]()
這種全社會對人口的多管齊下的調動,無論對個人生活還是國家大局,都帶來了轟動性的改變。越南的出生率在幾年間迅速增加,從1975年的5.5‰躍升到1980年的6.5‰。以這種速度,聯合國給出的數據也讓人驚訝:1976年至1985年,越南每年誕生了15萬個新生兒。這些小生命給戰後的國家重新註入了血液。到1989年,全國人口突破了6000萬,相比戰爭結束時增加了1200萬。人多了,勞動力自然也就跟著多了起來。
然而,又是熟悉的套路:代價總喜歡藏在亮眼的成績單之後。女孩在15歲生育,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顯得力不從心。 1970年代、1980年代產婦死亡率高得可怕。更別說新出生的孩子,40%的嬰兒營養不良,醫療資源根本捉襟見肘。孩子們一面長大,一面早早輟學,在家庭經濟壓力裡展開貧困循環。那些和早婚早育掛鉤的政策,在一定意義上削弱了婦女的權益。她們的識字率一直低,家庭地位不高,甚至在很多農村仍被看成了“生產機器”。
![]()
性別不平衡的惡果也快顯現了。女孩因為勞動力壓力和傳統文化影響,地位低得可憐,營養減少、教育被剝奪,婚姻變成了經濟交換的籌碼。越南生育政策在短期內確實緩解了人口和勞動力的問題,但長期來看,社會公平的陰影卻悄然而至。
到1988年,越南似乎終於有些明白過來,開始全面推行“計劃生育”政策。官方口號從“多生光榮”轉向了“少生優生”。結婚年齡回升,避孕的知識進入課堂。從1990年代開始,人口逐步進入穩定增長。 2020年,全國人口接近1億,不再是依靠數量的積累,而更多地抓住了教育和質量的發展。
![]()
縱觀從戰爭到重建,越南的人口政策暴露了一個亙古難題:短期成果可能能“救急”,但長期公平不可忽略。早婚早育的遺毒至今仍在。一些農村女孩雖然可以讀大學,但她們的平均婚齡仍偏低,或生活在傳統觀念下的灰色區域。如今,這片土地從“人口紅利”轉向“人力資本”,但背後的傷口,不是簡單拼湊幾張數字報表就能癒合的。
或許這就像人被逼到絕境時,抓住能活的一根稻草。而那根稻草,卻總是帶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