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個禁衛軍小頭目,憑什麼六年就當上了天下兵馬大元帥?

您別說,五代亂世裡,我覺得最有趣的的故事,不是那些殺來殺去的改朝換代,而是趙匡胤,這個草根將領的火箭式躥升。

那麼一個禁衛軍小頭目,憑什麼只用六年,就能當上了天下兵馬大元帥?咱們吶,接著往下說。

在公元951年,郭威剛建立了後周政權,趙匡胤只是個”東西班行首”,說白了,就是皇宮禁衛軍的一個小隊長。

六年後的957年,他已經坐上了”殿前都點檢”的位置,掌握著後周,最精銳的禁軍實權。

這像話嗎?要知道,這可是五代十國,那個吃人不吐骨頭的年代,一步走錯,就是掉腦袋的節奏。可趙匡胤偏偏就走對了每一步。

第一,郭威的眼光。咱先说说郭威这个人。后汉隐帝刘承祐,把郭威留在开封的全家老小都杀了——老婆、儿子、女儿、侄子,一个都没留。连郭威养子,柴荣的三个儿子也死在这场血泊里。

郭威愤怒之下,攻破开封,杀了刘承祐,建立后周。

您想想,一個剛剛經歷滅門之痛的皇帝,會用什麼眼光看人?他需要的,絕不是那些趨炎附勢的牆頭草,而是真正能打、靠得住的鐵桿。

而趙匡胤就是在這個時候進入郭威視線的。郭威發現,這小伙子辦事利索,能幹又低調,就把他提拔為東西班行首——一個能接觸到,核心權力圈的位置。

這一步看似不起眼,卻是趙匡胤命運的轉折點。

第二,柴榮的慧眼。公元954年,郭威病重,臨終前,把皇位傳給養子柴榮。柴榮繼位時才33歲,比趙匡胤還年輕。但這個年輕皇帝,有一雙能看透人才的眼睛。

柴榮經常進出皇宮,發現趙匡胤不僅能幹,而且,有股子狠勁兒,那種關鍵時刻,敢玩命的狠勁兒。

他當即決定把趙匡胤,調到汴梁府,升任”馬直軍使”,也就是首都騎兵指揮官。

哎呀,這一調動那可是太關鍵了。首都騎兵,那可是保衛京城、隨時能調動的機動部隊呀,沒有皇帝的絕對信任,這位置,壓根就輪不到你。

趙匡胤從此真正進入了後周的權力核心。

第三,高平之戰。公元954年二月,柴榮剛坐穩龍椅,北漢皇帝劉旻,就聯合遼國南下進攻。遼國派出耶律敵祿,率領騎兵一萬多,步兵五萬,兩軍會師太原,兵鋒直指潞州。

這是柴榮繼位後的第一場硬仗,也是他樹立威信的生死之戰。柴榮決定御駕親征。戰斗在高平(今山西晉城)打響。

開局簡直是災難:後周右軍主將樊愛能、何徽,一接戰就跑了,上千步兵投降,戰線眼看就要崩潰。

就在這千鈞一發的時刻,柴榮做了一個連遼國人都沒想到的決定:他親自冒著箭雨衝到前線!

這有點像打遊戲裡的boss,直接跳下來跟小兵肉搏一樣瘋狂。但就是這份瘋狂,徹底改變了戰局。

趙匡胤當時在哪兒?他在柴榮身邊,跟著皇帝一起往死裡衝。您想想那個畫面:皇帝都不要命了,底下的士兵還能退嗎?

後周的部隊,士氣大振,反敗為勝,不僅擊潰了北漢的部隊,還乘勝追擊,一直打到太原城下。

北漢主將張元徽,戰馬被射倒,當場被斬殺。

第四,趙匡胤的機會來了。高平之戰結束後,柴榮乾了一件狠事:他把戰場上,臨陣脫逃的樊愛能、何徽,當場斬首示眾。

這一刀砍下去,後周的部隊風氣徹底變了。誰敢貪生怕死?誰敢陽奉陰違?皇帝會親手要你的命!

柴榮趁機推行軍事改革,實施”練選制度”,精簡中央禁軍,只留強健精銳之士。

他還專門設立了”殿前諸班”這個新編制,這是一支受皇帝指揮的精銳禁軍。殿前諸班的最高長官,就是”殿前都點檢”,掌握著後周,最重要的軍事實權。

趙匡胤,在高平之戰中立了大功,被柴榮看中,逐步晉升為殿前司的核心將領。這個位置,就是他日後,發動陳橋兵變的跳板。

第五,從將領到統帥的蛻變。高平之戰只是一個開始。柴榮接下來的戰略更狠:先打南方富庶之地,再回頭收拾北方硬茬。

公元955年到958年,柴榮三次親征南唐,趙匡胤每次都跟在皇帝身邊征戰。南唐最後,被打得不得不取消皇帝稱號,割讓長江以北,幾乎所有土地。

趙匡胤在這些戰役中,屢立戰功,軍中威望與日俱增。更關鍵的是,他在軍中結識了一個叫趙普的幕僚——這個人,後來成為宋朝開國的第一任智囊。

公元957年,趙匡胤升任殿前都點檢,成為後周禁軍的最高統帥。從一個小隊長,到天下兵馬大元帥,他只用了六年。

第六,柴榮親手挖的坑。這裡有個特別諷刺的點。柴榮為了防止藩鎮擁兵自重,專門設立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把最精銳的部隊,集中在皇帝手裡。

他還限制藩鎮權力,禁止他們,私自製造軍器、干預民政。這套制度設計的初衷是好的:能夠加強中央集權,也防止地方割據。

但柴榮沒想到,這套制度,有個致命的漏洞:如果殿前都點檢反了,那該怎麼辦?

公元959年,柴榮在北伐途中,突然病倒,不久去世,年僅39歲。他的兒子柴宗訓,繼位時只有七歲,根本壓不住朝中的武將。

公元960年,趙匡胤在陳橋驛,被部下披上黃袍,發動兵變,奪取了後周政權,建立宋朝。

您說這算什麼?這叫”螳螂捕蟬,黃雀在後”。柴榮精心設計的防禦體系,最後,反倒成了趙匡胤的兵變工具。

成功的密碼,不只是運氣,有人說趙匡胤,就是運氣好,碰上了郭威和柴榮兩個明君。這話只對了一半。

事實上,趙匡胤的成功是能力、時機、制度漏洞,三者完美結合的產物。能力方面,他在每次關鍵戰役中,都表現出色,從不掉鍊子。

時機方面,他抓住了柴榮軍事改革的紅利期,正好趕上,殿前司擴編。

制度方面,柴榮為防止藩鎮反叛,反而把最大的軍權,集中在殿前都點檢手裡,這給了趙匡胤,可乘之機。

更絕的是,趙匡胤奪權後,並沒有趕盡殺絕。他把柴宗訓降封為鄭王,立下”善待柴氏子孫”的祖訓,規定柴家人犯罪不得處死。

這一手既保住了名聲,又化解了後周舊臣的抵抗情緒。說白了,這就是政治智慧。

第七,改革者成就了篡位者。回過頭看,柴榮的軍事改革,確實強大了後周​​國力,為北宋統一,打下了基礎。但同時,這套改革,也給了趙匡胤篡位的機會。

這就是歷史最弔詭的地方:你越想防什麼,越容易在那裡栽跟頭。柴榮想防藩鎮割據,結果栽在了自己最信任的禁軍統帥手裡。

趙匡胤後來當了皇帝,第一件事就是”杯酒釋兵權”,把所有手握重兵的將領,都調離了軍隊。他還廢除了,殿前都點檢這個職位,把禁軍一分為三,相互制衡。

為啥這樣做?因為他太清楚,這個位置的威力了——當年他自己,就是靠這個位置奪的權。

可以說,趙匡胤用自己的經歷,證明了一個道理:權力過度集中,必然埋下隱患。

公元960年,趙匡胤建立宋朝,結束了五代十國的亂世。從這個角度看,郭威和柴榮,雖然失去了江山,但他們的改革成果,被宋朝繼承,最終實現了統一的理想。

那麼問題來了:這個故事裡,誰才是真正的贏家?是笑到最後的趙匡胤?還是埋下種子的郭威和柴榮?或者是最終結束亂世的歷史大勢?評論區說說您的看法。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