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冬養生,這些要點需謹記

我國古時民間習慣以立冬為冬季的開始,季節由秋轉冬,自然界草木凋零,昆蟲伏藏,萬物活動趨向休止,都在養精蓄銳,為來春生機勃發蓄積力量。天地之間陽氣由此收藏。

人感天地氣機變化,冬在五行屬水,機體陽氣亦開始潛藏於腎水之中,故講究立冬後養生應該溫養補腎,少吃生冷也不宜過燥。

初冬養生,這些要點需謹記 -

腎含真陰和真陽,五臟之陰非腎陰不能滋,五臟之陽非腎陽不能養。腎陰為生長發育的基本物質,腎陽則是活動的基本動力;冬在五臟應腎,而體之陰陽根之於腎,因此冬季攝生的重點是調攝腎之陰陽。

“腎者主蟄,封藏之本”,《黃帝內經》中說:“冬不藏精,春必病瘟。”,冬天天氣寒冷,寒也與腎相應,最易傷害腎的陽氣。所以說冬天對腎的保養十分重要。

初冬養生,這些要點需謹記 -

灸法助冬日

溫補者,莫過於灸法,灸者,乃艾之火攻,能振奮陽氣,益人真陰。古人云:“針所不為,灸之所宜。”灸法虛寒者能補,鬱結者能散,有病者能治,無病者灸之可以健身延年。

01、灸神闕

初冬養生,這些要點需謹記 -

取穴方法:在臍窩正中,該穴位於人體的腹中部,臍中央。該穴為人之生命根蒂,灸之可溫陽散寒、回陽固脫、扶陽培元。可用隔姜、鹽灸。

02、灸關元

初冬養生,這些要點需謹記 -

取穴方法:位於神闕正下三寸處,灸之有培補元氣、溫腎固精、通調沖任、理氣和血作用。溫和灸或艾灸盒灸20-30分鐘左右,以小腹溫暖舒適為度。

03、灸命門

初冬養生,這些要點需謹記 -

取穴方法:在後正中線上,在第2腰椎棘突下。命門者,為水火之府,為陰陽之宅,為精氣之海。

灸之有“補腎壯陽、強健腰膝”的功效。每穴可用艾條懸灸5-10分鐘,至皮膚微微發紅髮熱即可。

初冬養生別急於大補

盲目大補,易致上火

冬天是進補的好時節,似乎氣溫驟一下降,羊肉驢肉等滋補食物已經頻頻出現在餐桌之上 。

剛一入冬,嶺南的氣候比起北方要溫暖很多,不宜馬上食用溫熱大補的食物,如羊肉、驢肉、人蔘、鹿茸等,否則容易導致“上火”,待到三九寒冬時才可適當食用溫熱之品。 建議初冬多吃平補甘潤的食物,如雞肉、豬肉、魚肉等。

進補也要因人而異,男女老幼的體質虛實寒熱各有不同,如果盲目進補,反為不利。

專家強調,冬季進補應根據個人體質強弱、胃腸功能好壞等個體差異而定,根據實際情況和氣候變化循序漸進地清補、平補、溫補、大補,切忌胡亂進補、長期大補、偏食偏補。

養生重點,養腎防寒

冬季進補講究養補腎。專家介紹,向來有冬季養生重點是“養腎防寒”的說法。儘管目前氣溫不算低,但立冬過後氣溫必定是日漸降低,表現為陰盛陽衰,這些日漸增加的寒氣容易損傷人體陽氣。

專家表示,腎為先天之本,是人體各種功能活動的物質基礎,腎氣充盈,則精力充沛、筋骨強健,腎氣虧損則陽氣虛弱、腰膝酸軟、易感風寒

因此,此時可以適當進食補腎食品,如芝麻、淮山核桃、栗子、黑豆、海參等,以幫助機體抵禦寒冷。

初冬進補,先健脾胃

立冬後如何進補呢?中醫四時養生的基本原則是“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專家解釋,儘管已過立冬,但廣東的初冬仍受深秋“尾巴”的影響,仍然會有“干”的癥狀,如口乾、咽干、唇乾、鼻干、大便乾結、皮膚乾燥等。

因此,“燥則潤之”,專家表示潤燥應以生津、潤燥、養肺為主。建議食用太子參玉竹、枸杞、百合無花果、雪梨、銀耳、木瓜等滋潤養陰的食物。

另一方面,立冬後進補,調養脾胃也很重要,因為脾胃是後天之本,氣血生化之源,就是說,冬季進補能不能達到高效,關鍵在於脾胃受不受補。

因此,冬季進補養生要從養脾胃開始,建議多用聚會出席、淮山、芡實五指毛桃、栗子等補益脾胃之品。

食療方推薦

銀耳枸杞紅棗湯

材料:

銀耳50克、紅棗30克、枸杞子15克、瘦肉250克。

功效:

潤肺補腎、止咳生津,適合體質偏寒的人群食用。

淮山百合大棗粥

材料:

淮山200克,百合50克,薏米50克,大棗10枚,大米適量。

功效:

淮山補脾和胃,百合清熱潤燥,大棗健脾和胃。此粥滋陰養胃、清熱潤燥,適合大多數人食用。

生熟地大棗龍骨湯

材料:

材料30克、熟地30克、豬骨250克、大棗10顆。

功效:

補血生津、滋腎養陰、健脾。

烏雞栗子滋補湯

材料:

烏雞1隻、板栗200克、紅棗15顆、枸杞適量、姜1小塊。

功效:

適合體虛血虧、肝腎不足、脾胃不健的人食用。■

【來源:廣東省第二中醫院,醫學指導:聶斌 主任中醫師】

分享你的喜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