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層政務服務,好比一場大戲。過去,戲台高高搭在鎮上,群眾辦事,得自己翻山越嶺趕來。如今,在諸城市林家村鎮,一場關於政務“檯子”的革命性重構正在發生,通過多維度、多層次地“搭檯子”,讓便民惠民的“好戲”直接在群眾家門口上演,實現了從“等人來看”到“送戲上門”的深刻轉變。
搭建“實體台”,打通服務“最後一米”
搭好實體台,旨在將政務服務的物理觸點延伸到最基層,讓服務觸手可及。“中心舞台”優化升級,將林家村鎮便民服務中心這個主舞台,從傳統的“挂號問診式”櫃檯,改造為“一站式會客廳”。推行綜合窗口,任何一個窗口都能“唱全本戲”,群眾無需多個窗口來回跑。“社區分舞台”遍地開花,在13個社區高標準建設社區便民服務站。這個“分舞台”功能齊全,承接了社保、醫保、民政等十幾項高頻事項,讓群眾在“家門口”就能享受到與鎮級同質的服務,實現了“小事不出社區”。“移動戲台”穿梭鄉間,最具創新的是“黨員流動服務”這個舞台。網格員直接走街串巷,在村頭廣場“搭起台就唱戲”,現場受理、現場答疑。對於老弱病殘群體,村幹部化身“台柱子”,提供“炕頭辦”服務,真正將檯子搭到了群眾的屋檐下、心坎上。
搭建“數字台”,實現服務“永不落幕”
搭好數字台,鎮便民服務中心按照要求,精心搭建了一個“雲上舞台”,讓服務隨時隨地。“線上大舞台”,積極推進“互聯網+政務服務”工作,利用“愛山東”和山東省政務服務平台等網上服務體系,建立永不關門的政務大廳。政策查詢、業務預約、進度跟蹤、民意反饋,百姓足不出戶,指尖輕點即可完成。“村級小劇場”,每個村建立微信群,成為了最活躍的 “微舞台”。幹部在這裡發布通知、解讀政策,群眾在這裡提出訴求、互相幫助。這個舞台24小時“在線”,實現了干群之間的互動。“智能協同演”,充分利用社保通、銀行繳費終端、水電氣暖信一窗通辦二維碼、政務 app等小設施小程序,引導辦事群眾自助辦理社保查詢打印、居民養老保險繳納、水電氣暖信繳費、電子證照使用等高頻民生事項,實現了“免證辦”,讓政務前台的“演出”更加流暢、高效。
搭建“機制台”,保障服務“好戲連台”
搭好機制台,林家村鎮不光有舞台,還在機制建設上做“好劇團”和“好劇本”,讓服務專業高效。“人才台”培育“全能演員”,建立專業的“全科代辦員”隊伍,並對鎮和社區政務服務工作人員進行常態化業務培訓,讓每位工作人員能解答、會辦理各類事項。“流程台”優化“演齣劇本”,持續進行流程再造,簡化辦事環節,壓縮審批時限,編製清晰易懂的辦事指南,讓群眾對“劇情”一目了然。“黨建台”引領“紅色劇組”,充分發揮黨建引領作用,以“流動黨員便民服務點”“紅色代辦員”為載體,將黨組織的服務功能直接嵌入到基層治理的神經末梢,確保了“戲班子”的凝聚力和戰鬥力。
新黃河客戶端:賈秀媛
通訊員:劉榮利 丁雲竹
編輯:賈秀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