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最近這段時間,外界再次被普京的一道緊急總統令驚到了。
就在中美釜山會晤後沒多久,普京突然要求政府在12月1日前拿出一份“稀土及關鍵金屬發展路線圖”。
動作之快、語氣之急,讓國外的不少人解讀為俄羅斯對中國起了疑心。
![]()
可在聽瀾看來,事情遠不止於此。
真正讓克里姆林宮夜不能寐的,不是中俄的信任危機,而是全球稀土這張“世紀王牌”的牌桌已經快要擺好,俄羅斯卻可能連入場資格都沒有。
那麼,作為曾經的超級大國,俄羅斯為何會在稀土領域陷入如此被動的局面?
![]()
![]()
說起稀土,很多人第一反應是中國。
沒錯,中國的稀土產業幾乎覆蓋了從開採、分離、冶煉到下游高端應用的完整產業鏈,是全球當之無愧的“硬通貨持有者”。
但鮮為人知的是,俄羅斯其實也“家底殷實”。根據美國地質調查局的數據,俄羅斯的稀土金屬儲量大約有380萬噸。
![]()
而俄方自己公佈的數字更誇張——足足2850萬噸,涵蓋了15種關鍵稀土元素。
從紙面上算,完全能位列世界前幾名。
然而,資源的多少從來不等於產業實力。
俄羅斯的問題在於,它幾乎沒有完整的稀土加工與分離能力。
![]()
原料雖然多,可“沙裡淘金”的那一套技術卻落後不少。
你可能想不到,現在全球稀土市場上,俄羅斯的份額還不到1%,還常常反過來進口中國的稀土產品。
比起“中國造”的高純稀土合金、永磁材料、熒光粉之類高附加值產品,俄羅斯更多還停留在“挖礦賣礦”的階段。
![]()
可以說,俄羅斯是名副其實的“資源巨人、產業矮子”。
它不缺礦、不缺地、不缺人,但最缺的就是產業鏈。
俄工貿部長阿里哈諾夫已經公開承認,現在俄羅斯稀土金屬進口比例高達75%,目標是到2030年將依賴降到45%,並把年產量提高到5萬噸。
![]()
聽起來目標不小,但現實卻真不容易。
俄羅斯的科研體系和產業資本長期偏向能源出口和重工業,對稀土這樣的“新戰略礦業”基礎薄弱。
這一層劣勢,也解釋了普京為什麼會急著親自下令制定稀土開採計劃。
畢竟當下部格局的變化是越來越快……
![]()
![]()
這幾年,全球圍繞稀土的競爭可以說白熱化。
中國依靠幾十年積累,已經佔據了全球稀土分離與提純技術的壓倒性份額,接近90%。
中國不僅能挖礦,還能提純、加工、做下游產品。從新能源汽車電機、風力發電機,到導彈制導系統、雷達芯片、夜視設備……這些高科技領域都依賴稀土。
![]()
可以說,稀土是現代工業的“維生素”,誰握在手裡,誰就擁有製造業的主動權。
美國人意識到這一點最早。
自從幾年前稀土出口摩擦和地緣政治摩擦同時出現,美國就開始瘋狂佈局。
五角大樓資助稀土分離廠、能源部支持新礦勘探、甚至不惜拉上澳大利亞、日本、加拿大“組團自救”。
![]()
美國能源部的計劃是,未來兩年內實現所謂的“稀土獨立”,也就是不再依賴外部供應。
歐盟那邊也坐不住了。
德國、法國、瑞典等國聯合發起“關鍵原材料聯盟”,還公開表示要投入巨額資金,在非洲、南美、中亞尋找合作夥伴。
在這樣的全球格局中,稀土不只是商品,更是一種“地緣槓桿”。
![]()
尤其在高科技產業鏈重塑、能源轉型加速的當下,稀土的戰略屬性被放大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
而俄羅斯,正是被這樣的浪潮推到尷尬的位置。
從能源到糧食、從核能到軍工,俄羅斯在過去的國際分工中長期以出口資源和半成品為主。
![]()
可如今世界格局變了——關鍵材料、上游技術和供應鏈安全,成了各國競爭的命根。
這意味著,誰還只是“賣家”,誰就會在新一輪競爭中被動。
普京自己很清楚,如果俄羅斯在稀土領域繼續掉隊,那麼未來在科技產業、軍工供應乃至新能源競爭中,俄羅斯都可能失去話語權。
![]()
到那時,不只是經濟層面的問題,而是國家地緣戰略的“邊緣化風險”。
他擔心的,不是中國會“吃獨食”,而是當中美歐三方的牌桌擺好後,俄羅斯的椅子可能根本就沒準備。
因此,那道總統令的意義就不僅是一次行政命令,更像是一種向外宣示——俄羅斯必須加快速度,哪怕要“強行破局”。
![]()
![]()
可說歸說,做卻難。
俄羅斯該怎麼在這場稀土博弈中突圍?這是一個現實又殘酷的問題。
目前來看,俄國內對於稀土戰略的聲音分歧頗大。
安全會議秘書紹伊古公開主張要構建獨立於中美的自主產業鏈,把稀土產業視為“與國家安全同等重要”的戰略工程。
![]()
普京在講話中也多次提到,俄羅斯願意和任何國家合作,但不能喪失技術主權。
這話聽著漂亮,可落在實際,就變成了“既想獨立,又不得不依賴”。
要想在稀土領域建起一條從礦山、冶煉到下游深加工的完整鏈條,至少需要數倍的資金和十年以上時間。
![]()
更重要的是,俄在分離提純技術、先進材料應用等核心環節缺乏積累。
沒有外部合作,僅靠國內科研體系“自閉開發”,幾乎不可能在短期內追上。
同時,西方制裁讓俄羅斯的投資環境和資金流受阻,技術輸入也被大幅限制。
![]()
換句話說,錢花了,設備卻買不來,技術也進不來。
稀土產業的發展不光是“挖礦”的事,更是系統工程。
俄羅斯若真想獨立自足,除非有一個願意深度綁定的合作夥伴。
這個合作夥伴是誰?答案幾乎是顯而易見的:中國。
![]()
但偏偏,這裡又是最微妙的地方。中俄關係目前確實處於歷來最密切階段:兩國高層互訪頻繁,在聯合國、上合組織、金磚國家框架下合作無間。
但即便如此,稀土這樣的敏感資源和高端技術領域,對任何國家來說都不是輕易開放的領域。
對於中國而言,我們當然希望看到一個穩健、合作的俄羅斯,而不是一個被制裁拖垮的“資源輸出國”。
![]()
在稀土產業合作上,中國完全有能力在技術支持、市場協同、設備供應等多個層面給予幫助。
事實上,不少中俄地方政府已經有合作項目在談,從西伯利亞稀土礦到選礦加工試點。
如果俄羅斯能在中國的產業體系裡找到穩定地位,不僅能實現共贏,還能在多極格局中與中國形成更緊密的產業安全紐帶。
![]()
但問題在於,俄羅斯對“自主”的執念很深。
它出於國家安全考慮,希望掌握每一個關鍵環節——從勘探到提煉都要“自己幹”。
這樣的思維方式雖然理解,但也注定發展步伐會放慢。
![]()
結語
聽瀾覺得,稀土之爭不是零和遊戲,它的底色是國家命運、技術方向和產業佈局的綜合博弈。
未來誰能穩住節奏、做對選擇,誰就能在這場產業革命的浪潮中笑到最後。
參考資料
界面新聞:《“俄羅斯有很多稀土”,特朗普與普京通話談了什麼? 》2025年3月9日紅星新聞:《普京要求內閣12月1日前製定稀土開採計劃,樂於與任何外國夥伴合作》2025年11月5日